第190章 指挥结构(3/3)

、别部司马这些类似于军阶,并无实际职务的随军军官,往往都是临战任命转移指挥权,断绝军中将领渗透兵权。

这种编制在先秦时期就存在,战时将一个个县征发的动员兵、常备合编为一军;战后裁汰、撤编。

破羌军此前的编制,类似于师团制,一师九团,九个大团;若通过这次编制变动计划,就是军团制,由中军指挥各曲,小团。毫无意外,后者指挥受限于通讯,是无法将军队铺开、延展太大面积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出这种制度的优势……作战范围越大,这种制度的劣势、隐患就越大。

什么是有限的作战范围?决战,只有大决战时,正好弥补通信缺点,也能发挥出各曲战力,保证军力的充分使用。即,军团制,是为了决战才有的编制,先秦时期各国征伐,讲究的往往都是正面决战,这正是军团编制的优势所在。

指挥结构扁平化,是强军才有的底气,汉军、唐军鼎盛时,都是这种编制思路。

这种扁平化的指挥结构,优点不少,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信息传递速度快、失真少;密切上下级关系,信息纵向流通快,便于上级了解基层情况;上级与更多的直属下级能够结成较大的集体,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而且由于上级管理幅度较大,工作负担重,因而更乐于让下级享有更充分的职权,能有效激发下级的积极性和满足感。

而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对上级的素质要求很高。首先需要充沛的精力和积极性,否则无法实际了解到基层真实情况,扁平化的指挥优势将荡然无存;其次在于无法给上级配备副职,这会引发职权、责任混乱,反倒影响扁平化指挥结构的高效率……一句话,必须有高素质的上级。

第三个缺点也是很大的,那就是上级直属的下级单位太多,下级单位之间的意见很难统一……好在这是军队,只要上级督促、死抓,能有效避免内部思想矛盾。更准确的来说,军队指挥扁平化后,思想矛盾指挥出现在上级,下级不会诞生思想麻烦。

破羌军若全面更改编制,主将下来的长史、司马两个位置,就显得极为重要,权柄之重比副将、偏将还要重。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