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刺杀前(3/3)
好在现在破羌军是凯旋之师,士气较高,军心尚能忍耐一二,不至于发生哗变。
稍稍停笔,魏越又将一些先前的感想总结记录下来,是关于盔甲改良的,不是趋于明光甲那样的重装化,反而是轻装化、便捷化,以方便军屯使用。
收好这页笔记,等徐晃、太史慈二人入帐后,魏越才开始讲述最新的军情:“眼前之计,容不得我等临阵退缩。故,唯有一举成功,才能消弭眼前祸患。今日之成败,关系北地边防最少二十年稳固,就拜托公明、子义了。”
徐晃盔甲在身,抱拳微微欠身,沉声:“黄公、居庸侯、右贤王、魏司马亲身涉险,我等又怎会惜命?”
太史慈则是重重点头,眉宇肃杀:“壮士能诛杀胡虏为国分忧而死,死得其所也。”
休屠各部已在联营北三十里处宿营,来约三千余骑;拓跋氏在联营之中,有五千余骑,这八千多的骑兵是一股庞大的力量,一旦成功瓦解,那拓跋氏、休屠各部的老幼,自然不会有反抗之力。
如何能最快、最有效率的瓦解这八千骑的战斗力,进而迫降他们,这才是义从联军、破羌军的大问题。
在宴席间,一举将休屠各部、拓跋氏核心首脑诛杀一空,便能解决这个大问题。失去指挥后,这八千多骑必然犹豫不决,在犹豫之际,准备充分的各营军队出动,自然能完成包围,进而迫降。
为了避免刺杀事败导致休屠各部、拓跋氏骑兵联合起来,魏越还有一个前置计划。
而刺杀,事前讲究的是隐秘,至今知道魏越全面计划的不过各营核心,这些都是跟休屠各部、拓跋氏没有往来、纠缠的人,没道理泄密;而刺杀的行动过程,讲究的就是一锤定音。
太史慈带人就近刺杀拓跋氏、休屠各部首脑,典韦保护黄琬,其后徐晃带着刀斧手破帐而入……大概就完事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