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大朝会(四)(1/3)

谢迁忍了忍继续问道:“陛下,既然陛下知道这句话的含义,那么臣请问陛下,陛下今天擅改礼制应不应该?”“谢卿,朕哪里擅改礼制了?”谢迁很想冲到御座上,把朱厚照按在那里狠狠揍一顿屁股。你特麽都把朝会糟蹋成这样子了,还说没擅改礼制。刘健看到谢迁濒临暴走,立即接替谢迁。他嘿嘿一笑对朱厚照说:“陛下既然说没有擅改礼制,那臣请问陛下,这国歌是怎么回事?我大明何时有了国歌?按制大朝会应该是教坊司演奏礼乐,为何换成皇家歌舞团。礼乐古已有之,千古流传至今乃是大礼,陛下为何弃之不用?”“哦~~~~,刘爱卿说的是这个呀,想必众卿也是这个意思吧?”众人点头称是,这不废话吗,不为这谢阁老能气得跟五眼青似得吗。朱厚照一拍扶手说到:“好,众卿既然有此一问,且听朕仔细道来。”朱厚照站起身来走到众臣面前,众臣忽然发现陛下脸上嬉皮笑脸的神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庄重的神情。“众卿还记得近卫军成军之时的场景吗?当国歌响起的时候,众卿有没有感到振奋?今天大朝会之前,当这首国歌再次唱响的时候,朕发现有很多人手抚前胸仰望国旗。朕知道众卿的心情,因为朕和众卿一样心潮澎湃。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朕告诉大家,因为从此刻开始大明在所有人的心目中,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那就是大明不是朕一个人的,是所有大明人的。有国才有家,只有百姓心中有了国才会真正体会家的意义,所谓家国天下亦是如此。”“众卿都是才高八斗、博古通今,朕请众卿想像一下。大秦的铁血之师,在秦字大旗的引导下端着长戈冲锋是的情景。在那个时候大秦铁军口中呼喊着大风,大风的战号,他们高唱着大秦军歌,悍不畏死前赴后继,统一六国,威震蛮夷。当那些勇士倒下之前,他们唱的是什么?”“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今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刘大夏站起身来慷慨激昂的吼出这首年代久远的大秦军歌,虽然当时唱的曲调已经不可考证,但只是这歌词热血沸腾。“刘卿说的不错,铁血大秦的勇士们就是在这首歌激励下,奋勇拼杀开疆拓土,奠定了我华夏的根基。自秦以后,汉唐雄风浩荡于天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军歌,激励着一代代先辈们前赴后继征战疆场。先辈们抛洒热血,换来了炎黄子孙的自豪与尊严。当适时,没有国歌、国旗一说,但是为何我无数的炎黄勇士敢于面对强敌,面对刀枪剑雨而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心中有家,心中有国,他们知道自己是在为谁而战。”“沧海桑田,时光流转,如今我大明继承华夏正统,欲恢复汉唐雄风,那就必须让大明所有子民心中有国。如今百姓们见到龙旗首先想到的不是大明而是朕,是大明皇帝。龙旗还仅仅是皇帝的标志,还不能完全算是大明帝国的标志。所以,朕决定要在大明百姓心中先树立起国家的形象,让国的概念深入人心。”“就如同我们崇拜贤者,崇拜圣人就会为他们塑像一样。要让百姓们心中有国就必须有鲜明的国家标志物,国旗、国歌、国徽就是一个国家的标志物。有了这些,百姓们就会明确的知道自己是大明帝国的子民,每当他们唱起国歌看到国旗升起之时,就会为自己是大明子民而自豪,就会为大明的强盛而骄傲,当国家濒临外敌入侵之时,他们也会自觉的为国而战。朕觉得百姓心中有国,比在嘴上喊一万遍陛下英明,皇恩浩荡要强百倍。所以,大明必须有自己的国旗、国歌和国徽,这才是真正的国之大礼。礼乐虽好,但百姓们又有几人能够听到,国歌虽通俗但却能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朕觉得只是大朝会时唱国歌、升国旗远远不够,所有国家机关都应该每天升国旗唱国歌,军队尤其要如此,久而久之国家概念深入人心,大明百姓心中有国,何愁大明不国富民强?”“谢卿总是和朕讲礼制,不错,没有规矩不成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