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二章 朱厚照突击(上)(1/3)

正德29年8—11月,大明远征军在南线彻底肃清高加索地区的德军,收复了顿巴斯;在乌克兰,收复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基辅;在中线解放斯摩棱斯克。此时明俄联军拥兵800万,其中大明远征军735万人,俄军65万人。明俄联军不仅在兵员上占据优势,而且在重要武器装备方面均已超过德军。明军不仅得到大明本土和俄罗斯民众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了德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这不仅包括在俄罗斯国土上的游击队,也包括在欧洲其他德军占领区的内的抵抗组织和游击队员,这充分证明了一点,阿道夫及其领导的纳粹政权所发动的这场战争是不得人心的。经过正德29年的一系列成功的进攻战役,德军损失了400万左右兵力,这样德军不仅失去了战略进攻的能力,而且连在绵长的战线上建立战略防御也很困难了。由于资源短缺并遭受了在地毯式战略轰炸等各方面原因,德意志的武器生产能力已赶不上战争的消耗速度。另外由于德军运输线过长,后期保障能力不强,致使东线德军连进行战略防御的基本物资都很缺乏,而明军则刚刚相反。后勤保障能力一直是大明军队建设的重点,仗打到哪里,物资就必须送到哪里,这是大明皇帝的最高指示,也是军队后勤保障部门始终坚持贯彻方针。再加上接连不断的胜利让明俄联军将士士气高涨,联军战略预备队极为充足,进行连续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正德29年12月9日,大明远征军最高统帅,大明皇帝朱厚照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军事会议,总结近阶段的胜利经验,指出远征军在战术上存在的问题。同时部属实施一系列迅猛突击,旨在肃清俄罗斯境内的德军,并把德军打回德国本土。整个计划有十个部分组成,也可以说是由十次突击作战组成。因此,该计划被命名为“十次突击”,但是在后来的世界军事历史文献中都将“十次突击”称为“朱厚照突击”或者“大明皇帝的突击”。其实在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苏定方也想用厚照的名字命名该计划,但是这样做属于大不敬,苏定方很担心会受到大明帝国都察院的御史们的弹劾,所以只给起了个“十次突击”的名字。但是当多年后,大明帝国功勋卓著的苏定方元帅与世长辞之后,他的日记手稿被整理成书出版时,“十次突击”就被换成了“朱厚照突击”,因为苏定方的手稿中就是这样写的。在12月9日的会议最后,厚照做了总结。“曾几何时,我大明的铁骑纵横草原大漠天山南北,在那时候在座的各位也许从未想到过,自己能够在今天指挥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按照过去的标准,这样一支军队足可以横扫世界任何角落。现在也是如此,因为朕的命令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迅速传到在前线战壕中的每一名将士的耳中,可以传到每一个坦克手、飞行员和每艘战舰上。大明帝国功勋卓著的老帅仇钺曾经说过,兵法韬略是随着武器装备的改变而改变的,但是大明勇往直前的尚武精神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曾经羡慕过鞑靼铁骑的长途奔袭能力,以及势如狂澜的奔射能力。如今我们长途奔袭和奔射能力比鞑靼铁骑强胜百倍。因为我们的装甲铁骑是这个世界上无敌的存在,任何敌人在大明装甲铁骑的攻击下都会化为齑粉。前一阶段的防守反击是必须的,通过这些战不仅役大量歼灭敌军而且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现在该是我们进行攻击的时候了。朕和众将士要让我们的敌人明白,大明的军队不仅善于打防御战,更善于进攻。大明的军队不动如山坚不可摧,攻击如火可毁灭一切。将士们,朕要求你们进攻进攻再进攻,一直到攻入柏林为止!”“大明万胜,陛下威武,进攻进攻再进攻!”厚照的声音迅速传遍整个战场,明俄联军欢声雷动士气高昂,摩拳擦掌做好了反攻的准备。大明正德30年1月14日,十次突击中的第一场战役,圣彼得堡—诺夫哥罗德战役打响了。明军虽然在正德29年突破了德军对圣彼得堡的封锁,但是并没有解除德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