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章、不用比试了(2/6)

绳捆扎结实的马车旁,两队全副武装的军士,火铳上肩,腰带上左右两个牛皮匣子,身子一侧挂着弯刀,另一侧挂着一把箭弩,身后的两个皮囊里,露出六个长长的木柄。

沉默的二十一名军士,虽然外面套着新旧不一的皮袄,但脚上一色的牛皮短靴,面色沉静,犹如座座雕塑巍然不动,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辆载着军火物资的马车,物资被收拾利索,驮马在焦躁地打着响鼻,不住地甩着尾巴。

队伍前挺身自立的王虎和小六子,腰里还多了两把手铳,目不斜视地叉手站着,只有眼珠子随着百户不断移动的身影,缓缓转动。

正在原地踱步的萧夜,总算是看见了脸色焦急的奥拉村长,心里忽地松快了一点,他怕的就是面不改色的村长,笑呵呵地把他们给送出村落,那事情就大条了。

“奥拉村长,外面乱哄哄的,不知有何事发生,是否需要本官相助?”萧夜冲着村长一拱手,关切地问道;看情况,那些鞑子十有八\九,是被自己给勾过来的,他不想冷眼旁观。

内心里掩饰的原因,他也说不清。

“西门百户,该死的鞑子又来了,月前他们就来了一次,征税要奴隶,还想把莉娜带走,真是该死的,”一肚子怨气的奥拉村长,赞许地看看萧夜的军士,对于他们集结的速度,相当震动。

不过这二十几个汉人武装,他还是没看进眼里,只是赞赏罢了。

“哦,这样啊,”心脏放好了位置的萧夜,想起昨晚克劳迪分队长看向自己的眼神,顿时有了主意。

“奥拉村长,既然我们是朋友,今后还有交易要继续,那就不能在旁边看热闹,守卫村落的事情,请容许我出点力,”一本正经的萧夜,郑重地建议道。

看守村落栅栏的兵士,平日里海西人留着一个百人队,面向正北方向只有六十人,其他的武装在后面的山谷里,那里有着他们赖以生存的良田,还有几个秘密矿点。

虽然萧夜从那粗糙的金币、灰白的银币上,能推断出这里可能会有金矿、银矿,但他现在的注意力不在此,对抢夺海西人的钱袋更是不感兴趣。人情,往往比银钱重要,而人的交情更是钱买不到的。

按脚程算,那个克劳迪分队长带领士兵赶过来,最少需要一个时辰,知道鞑靼人骑兵速度的奥拉村长,也担心那个百人队应付不了鞑靼人骑兵的突袭,勉强答应了萧夜的建议。

但奥拉村长提出,一旦村里援兵到达,那萧夜必须带兵后退到公房大院,没有他的许可,不许军士外出。

“行,”萧夜爽快地答应了奥拉村长的要求,这里是海西人的村落,如果真的伤损过大,他还不愿意呢。

牵着军火马车,王虎和小六子带着军士们,在海西兵士的引导下,开出了大院,沿着街道向正北而去。

不到一盏茶的时间,赶到了北面的栅栏墙边空地;绕过一排密集的投石机,在一名海西官兵的指点下,登上了墙后的木制架子;粗糙的架子上两尺宽,厚五寸的双层木板,足以支撑大量的军士站立。

站在架子的木板上,可以很轻松地露出上半身,但弯腰就有点困难了;这种海西官兵正好能挡住肩膀的木墙,军士们却是觉得矮了点。

萧夜和奥拉村长站在栅栏墙后的空地上,无意间,他竟然看见了海西兵士的手里,也拿着后装火铳模样的火器,虽然心里微微一惊,但那兵士点起的火绳,还是让他嘘了口气。

中国的火/枪、阿拉伯的马达法、欧洲的火门枪都是用手持点火物引火发射,在战场上使用非常不便。

1450年,欧洲火器研究者便将其改进为半机械式的点火装置:在枪托的外侧或上部开一个凹槽,槽内装一根蛇形杆,杆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构成扳机,可以旋转,并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