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八章 决战吴淞 二(2/5)

之下“十里糜烂”,但这种攻城重炮对传统城墙的破坏力是致命的,这也就是清军入关以来,面对坚城重镇能所向披靡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种红夷大炮对吴淞城的损害已是无关痛痒,这自然得益于吴淞城的棱堡化。这吴淞城原本是明代的守御千户城,城墙原来高达八米,并有内外护城河,而高旭则是大幅度地削减城墙的高度,填实了内护城河,大大增加了厚度。红夷大炮要想轰塌梯形化、又矮又厚的棱堡型城墙,根本不可能。

但是,列队在西城外,离外护城河三十米的旭卫镇火枪兵们,望着头顶上那呼啸而过的实心炮弹,击在城墙上飞溅的泥石相隔数十米击到他们的身上,仍然让他们脸色有点发白。

高旭抬起头,望着数里之外,敌阵之前,驰骋而来的一千蒙古骑兵,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暗暗对自己道:“这不是玩拿破仑全面战争游戏,这不是演习,这是身经其境的实战。或许一不小心,一支流矢,一颗流弹就要了自己的命……但是,你在,则军心在。……冷静,冷静,高旭,你行的,你既然来自这里,就是因为肩负了这种救亡图存的使命……”

这时,作为旭卫镇的副提督,一直立在高旭身旁的徐鸿,望着四里外蒙古骑兵扬起的灰尘,缓缓地抽出了他的指挥刀,然后对高旭道:“督帅,战斗开始了,请登城观战。”

高旭所立之处,正是西城门下,恰好是旭卫镇背城战线的中心点。按照计划,为了安全,作为同盟军的督帅、同盟会的领袖,高旭应该在城头上观战,而徐鸿则是旭卫镇临战时的实际指挥者。

在高旭的身后,立着一队触目的队伍,那是丹泽尔.华成顿的黑人火枪队。这些黑奴辗转海盗船,历经苦难,既然被高旭善待,他们自然忠心于高旭。

高旭转过头,望着身后吊桥上洞开的西城门,听着旭卫镇战线上军士们一个个凝重的呼吸,摇摇头道:“不。”

高旭知道,要让旭卫镇士兵们真心认同自己的领袖地位,就算没有身先士卒,至少也得浴血与共。

∶∶∶∶∶∶

不得不说,军户出身的徐鸿有着让高旭极为赞赏的军事素质。

他性格坚韧,自少熟读《练兵纪要》之类的兵书,又能结合高旭的火器制胜理论,精于各类军务,绝非高旭这种后世半吊子的伪军事爱好者可比。当然,高旭凭着后来者“高瞻远瞩”的优势,在战略的制定上,由于时代的局限,徐鸿自然无法与高旭相提并论。

但是在战术的执行上,在高旭力所能及的人力资源里,找不到比徐鸿更优秀的人了。对于这次旭卫镇出城野战,直面满清铁骑冲击的战斗,临战的指挥徐鸿完全可以胜任。

既然高旭坚持站在第一线,徐鸿没有再说什么。

高旭什么不用做,他只要站在这里,这对旭卫镇军心的加持是无以伦比的。

高旭看着徐鸿向自己行了一个击胸军礼,然后举起了指挥刀,大声喊道:“旭卫镇,预备!”

徐鸿喊声一落,第一列火枪兵举起他们的自生火铳,作着临战前的准备。

自生火铳是大明国产的燧发枪,这种明末发明的燧发枪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代替旧式的火绳枪。自从七月中旬起,高旭从江阴一回到崇明岛,就急令高氏工坊的主事老拐子加班加点生产,并且倡议用水力钻床、水力锻捶之类的水力机械代替人力,以便提高生产力,但是,由于时间不过三个月,老拐子赶死赶活也只是完成了一千多支带有刺刀的新式自生火铳。

相较于从澳门购买来的西式燧发枪,这国产的自生火铳在射程和火力上有更优良的表现。于是,这批自生火铳就装备在旭卫镇的一千老兵手中,作为临战时的第一列。至于第二、第三、第四列则是装备了质量次之的西式燧发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