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试探(2/3)
我有廷尉府通行公函,十余骑又非重兵,地方官吏岂会过问、阻拦?”
魏昂愕然,垂头闷闷道:“涉及十常侍,风险极大又无厚报,咱信不过。”
“难道非要得到崔烈、韩说、张温等人的血书,立下大誓后你才愿冒险?”
魏越反问一声,见魏昂不言语,不由轻哼一声继续朝自己小院走,贺彪已小跑寻找成矩去了。
书房中稍稍淡妆的杜氏正跪坐在桌案前,拿着竹片裁剪纸页,为装订做准备工作,抬头见魏越盛气而来,疑惑问:“何事令主人气急?”
“大事。”
魏越脱去木履走到杜氏身旁落座,抓起薄被盖在腿足上,伸手端起茶碗一口饮尽没好气道:“士族与宦官相争,有人忧愁有人喜,崔烈却要我阻止这场争斗。”
简单讲了一下王允的打算,杜氏也感到诧异:“王允心思毒辣,竟连自家侄儿都舍得牺牲!”
魏越脸色不好看:“我在阳曲时,王凌就说王允要托付我做一件大事,却不说何事。一同入京后,将此事说与韩公后,韩公似乎也已察觉王允心思,告诫我远离王凌。恐怕王允构思此计已久,此前要拿我性命做文章,现在无人可用就以王凌为主。”
杜氏同样脸色不好,豫州现在王允、曹操受降的黄巾军没有二十万,最少也在十万,加上身份难辨的受灾流民,说是有二十万青壮降军要遣散,也是有事实根据的。
思考片刻,她放下手中的竹片,缓缓道:“据妾身所知,王允秉性严肃却非残忍之人。若是主人在豫州被王允牺牲还在情理中,可他拿侄儿王凌性命,未免离奇不合情理。”
“他是否残忍我不知,我只知道他现在形同逼宫,他发难张让,就是逼宫,无视平叛大局。”
魏越也渐渐收敛心绪,分析道:“崔烈、张温、韩公虽出身士族,却非王允同道同谋之人。而王允,何德何能能代替士族向张让发难?”
袁氏,只有汝南袁氏现在才有那个名望、份量号召天下豪杰发难于张让;袁氏下来,能排上序列的是弘农杨氏,怎么也排不到他太原王氏身上!
现在的太原王氏,没资格挑事,没资格代替士族对宦官开战!
杜氏给魏越茶碗中添水,魏越已经明白了原由,讲给杜氏听:“此事因由全在兵权,黄巾初起时天下兵权尽操于士族之手。后天子以抗令为由夺卢公兵权,委董卓重任却败事,直到皇甫嵩北上冀州才理顺河北战局。一切问题就出在卢公兵权被夺一事上,天子要竖立威严,卢公知晓天子为难之处,故而配合天子交出兵权,以彰显天子威德。”
魏越的脸色并不好看:“这不仅仅是卢公与天子君臣之间的事情,士族以为是他们力助之下朝廷才能如此迅捷的遏制黄巾蔓延之势,视卢公为榜样。而天子却因微末、荒唐小事而夺兵权,对士族而言这是一种欺骗。现在平定黄巾战事已到最为险要的时刻,若豫州再乱或朝政动荡,届时天下板荡黄巾军死灰复燃,战事延绵数载……恐怕朝廷将无力再战。”
过河拆桥,与卸磨杀驴只有一线之隔。
这就是一次逼宫,有人截杀王凌,这意味着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做贼心虚;若王凌将证据带到廷尉府,那朝廷就要给出给出一个说法。无论如何,这个环节实在是太过凶险,操作不好就会爆发政变。
魏越眯着眼低声道:“或许朝中公卿之中依旧有通贼之人,但这不足为虑,乃是小患。我所虑,还在大将军。”
对于何进,杜氏有一定了解,轻声讲道:“大将军多谋无断,纵有良机,也不敢冒然动手。或许因为如此,天子才令何氏一族显贵。”
何进有十分明显的性格缺点,可以说是死穴,这个人做事情太过犹豫,缺乏魄力。
魏越呵呵冷笑:“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