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部曲(2/3)
晃了晃,而鲍鸿却是瞪目,诧异问:“当真有部曲五十人,含有骑士三十?”
“不敢有瞒,如今正安置于东明都亭卢尚书宅院外。”
鲍鸿听了连连摇头:“部曲雄厚,扬祖留在射声部不妥,可知本官部曲几人?只有十骑而已,各曲长不过五六骑,屯长二三骑,队率或有一骑随从。部里,本官及上下军吏、官佐所有部曲也不过三百人而已。扬祖却有五十,就算本官与扬祖愿意,出征时也会调扬祖入中军。”
见魏越想不明白其中关窍,鲍鸿解释道:“各家部曲所获军功皆归其主,部曲强横者往往自恃战力藐视校尉、司马军令,因争抢军功常有龌龊。故而,部曲战力隆盛者,历来集结于中军。”
这只是一个原因,鲍鸿说着左右看一眼,见近处无第三人,露笑道:“能率三五十部曲者,岂会出身寻常?故而,战事顺利时,中军小校往往自率部曲赴战;战事不顺,自然也随中军后撤。扬祖能有部曲五十,即便无才,也能做个中军帐下吏。”
果然有内幕,魏越正要询问自己部曲随军时的粮饷问题,却听鲍鸿又说:“没有白来的好处,有好处自然就有坏处。扬祖试想,若扬祖部曲因本官军令而折损,与扬祖部曲因中军军令而折损,哪一个折损能让扬祖服气,不愿闹腾?显然,中军将令权威重于本官,因中军军令而折损部曲,无人敢滋生是非。这才是集结各家部曲于中军的主要原因,慑服豪强,又能自由调度,不使得战力闲置。”
这不是去打猎,而是打仗。
尤其是各家部曲,军功归其主,抚恤压力自然也归其主自费。执行军令战斗时会有损伤,军令下达时只有你去不去的说法,没有你合适不合适的说法。形势所需,你再不愿意也要去拼命;虽有军功补偿,可部曲折损带来的感情创伤、经济负担都归自己,有几人能事后心平气和的接受?
魏越虽然没有参加过战争,可家中老人跟他讲述过战争。战争最麻烦的永远不是起源、过程,而是收尾部分,不说其他,就说战后军功分配。那时候一帮军官围着你嚷嚷自己的功勋,不断重复再重复当时的形势,为的就是增加自己军功含金量。军官争功时,情绪激动闹出人命也是常有之事。
就如鲍鸿说的那样,将部曲较多的参战人员集中在中军为的就是方便管理。
这类自率部曲参战的人员,缺乏正规军官的自律,往往都是大族出身,本身彼此之间就有宿怨。遇到争抢军功、部曲折损、相互排挤等等容易情绪失控事件时,带着部曲在军营中内讧、厮杀的先例也有。
至于拒绝私人部曲随军,没有这个先例,军官自古以来就是贵族兼任,带自己私军护卫自己安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何况,这种私人部曲往往装备精良,同等补给压力下,私人部曲拥有比征召军队更高的战斗意愿、战斗素质。
尤其是战斗素质,这是很多出奇战术的基础,比如奇袭,就需要高昂士气、极高契合度的部队来执行。
私人部曲的隐患就如鲍鸿说的那样,会干扰指挥官的权威,造成一些额外的麻烦。在无法禁止部曲参战的环境下,能做的就是从法律上限制部曲数量。否则你一个中级军官带着一千私军上任,去统辖五百官军,怎么看都别扭。
特别是私人部曲有一个最大的隐患,不同于号令如一的官军,官军只有一个中枢;而私人部曲在中枢之外,还有一层指挥枢纽,即部曲主人。这就使得私人部曲作战时会有第二思想,无法忠实贯彻中军命令,可能形势不利会自行撤离,进而引发全线动摇、混乱、崩溃。
所以鲍鸿也说的好听,说什么战场形势好,会放出这类私人部曲自由作战抢军功……纯粹是为了约束,私人部曲在战场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战场形势没有稳定前,谁也不愿意把私人部曲派出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