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上钩与解脱(2/3)
于魏君而言只有好处,不见坏处。”
黄盖望着屋顶眨眨眼,沉吟片刻后才开口:“某曾多与右贤王共事,右贤王昔日多苦闷于手足之情。”
说着黄盖扭头看魏越,语气凿凿:“羌渠单于更喜爱豪勇、蛮横的次子呼厨泉,对一心仰慕汉学的右贤王仅仅是表面上的亲近。或许,当年羌渠单于配合张修杀呼征单于,并非出自仰慕汉学一事,而是私心作祟。”
讨论谋杀时,也是有基本的道德底线的,比如于夫罗这个魏越名义上的丈人就不能算计。
哪怕真要算计于夫罗,也能说出口,只能在推动计划时,让于夫罗出意外。
魏越缓缓点头:“既如此,那就行险,我军作壁上观,放任叛军进据王庭,借叛军之手扫除一切妨碍。这第二件事情,我与张举商议,一旦王庭有变,度辽军即刻南下一同围杀叛军。此事,我以为不妥,诸君如何看?”
黄盖笑哼一声,这事儿他多少理解一点,便道:“度辽军依约守信南下王庭,自然是好事;若度辽军背弃诺言,也无损大局,反倒能撇清关联,与朝中而言也是一番好事。”
鞠义也点头:“度辽军中太平道人公然行事,想来大变就在半年之间,张举无有大勇气决断,至今惹火烧身离死不远矣。”
其他人不清楚这个情况,一听鞠义所言都有些惊诧,如果真像鞠义说的那样,张举的军队中太平道人公然出现、传道,那么皇帝、朝廷无法下定决心戳破张举这颗大脓包,也会有其他人设计来戳破。
比起叛军来说,张举部窝藏、流行的太平道更为可恶,谁让太平道要改变政权的构成成分不说,还要改变主流文化,这岂不是要断掉士族的根子?
黄巾军打了士族一个措手不及,现在各地士族都清楚了黄巾军成功后的结局,自然会全力打击、遏制黄巾军发展以及太平道思想蔓延。现在除了晋身无望的寒门子弟还对太平道有点好感外,其他知识分子谁又会对这种断自己家族富贵的组织生出好感来?
见主要的黄盖、鞠义支持彻底与张举所部划清关系后,魏越则忍不住闭目长叹,他与张举两人相互影响的太大了。可随着他不断将武装方面的短板补齐后,他对张举的依赖性就开始大降;而张举也在积极寻求其他政治势力的支持,陈蕃之子陈逸的出现给了张举无数的遥想和希望,现在张举更是参与到陈逸、王芬、许攸组织的废立皇帝大计划中去……几乎已经拉不回来了,两人、两个集团之间再也无法并肩战斗了。
看着张举一步步被自己的部曲绑架,拉到悬崖边上,魏越实在是无能为力,但也问心无愧。
按着约定,张举应该立刻整顿军队,随时准备南下与魏越、于夫罗联军,做收复王庭的战争准备。
可这个选择对张举来说并不算最优的选择,张举最优的选择就是向西南进军,在左大部精锐尽出偷袭王庭时,张举则率部奔袭左大部所在的谷罗城。
是继续毫无活力的配合魏越的计划,做一个配角,还是甩开魏越主动出击,争一争当战争主角的机会?
在一心想要率部进驻冀州,配合冀州刺史王芬发动政变的张举看来,一旦政变成功,或许自己、黄琬乃至是袁隗都将过气。政变成功后,新朝新气象,他张举立下如此大功,怎么会怕黄琬给他使绊子?连黄琬都不怕,又怎么会在意他魏越的看法?
若是政变失败……那更不需要顾虑这,顾虑那的了。
魏越稍稍分析就能大致摸清楚张举的心态,只要打好南匈奴这场战争,那么皇帝、朝廷就不得不将他转调离开南匈奴。毕竟,战争中立下足够威信,又有足够人口、战斗力的张举,甚至有消化南匈奴为自身战斗力的可能性!
比起张举消化、裹挟吞并南匈奴势力后形成的庞大又恐怖的麻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