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磨刀霍霍(2/3)
计划的更替兵员,这样才能消化一支军队。
随着最终时间的不断靠近,魏越越发觉得自己是个阴谋家,算计认识的人,算计听说过不认识的人,算计身边的亲友,凡是有点存在感的,都在他的算计之中。即便用不上这个人,也会对他分门别类划分出属性,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价值多大等等之类。
比如针对于年底这场自己出于私欲推动的战争,魏越就需要从方方面面进行规划。战争不需要理由,他除了不需要去考虑开战理由外,凡是战争的前期准备,进行时的各种应对方针,以及如何收场都需要做预案。
独力发动一场战争,涉及人口百万左右,参战军队最少五万,军费开支一亿保底,这就是魏越此刻取得的成就。而在过去的时间里,他根本无力推动影响范围如此之大,耗费钱财如此之巨的战争。
这场还在彩排的战争中,魏越要不断完善棋子,起码要在这一战中将自家的军队奠定出一个骨架来。
从参战势力来说是匈奴、自家、张举三方联军围歼匈奴左大部;自家方面的人物需要与黄氏的人物做一下区分,比如黄奎与黄盖都是黄琬的从弟,可两个人之间是有根本区别的。
比如黄奎自始至终只听黄琬这个家主的,而黄盖依旧放不下父祖之间的争斗旧怨,这场争斗让黄盖一系江夏迁移到零陵,进而感染瘟疫只剩下黄盖一个人……这种情况下黄盖不可能完全放弃旧怨,之所以合作原因无非与黄琬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已——振兴黄氏一族。
黄盖与黄琬若即若离,黄忠反应更是如此,虽然沦落为纯粹的粗鄙武夫,可黄忠对荆州名士领袖黄琬这位从兄依旧缺乏足够的尊敬,连表面的走动都不愿维持,彼此的间隙就是如此的大,仿佛无法弥补。
与黄盖一样,黄忠一系从江夏迁离后,也几乎是家破人亡破落了。
所以,虎步营校尉黄奎要调离,代替之人魏越准备交给黄琬来决定,这个岗位最好是留给外人来渗透,给朝廷公卿留一个好印象。反正将黄盖转调为虎步营军司马才是魏越的用意所在,有黄盖在,新来的校尉也抓不走实权,关键时刻凭着黄盖在酸枣河滩时积蓄的血腥威望,足以镇压整个虎步营。
将虎步营校尉一职让出来,反而能从其他方面获得一些补偿,这种相互交换的开放行为比死守着虎步营要有意义的多。
黄盖调任虎步营司马,而原来的虎步营司马鞠义就要调动,这么能打的人物留在黄琬手中未免可惜。魏越准备升调鞠义为五原郡都尉,勉强跻身两千石做自己父亲的军事副手,起码年底开战时五原郡方面的军队不会出现什么丑闻、闹剧。
鞠义这个孤狼一样的人要早早约束控制住,可以给与厚恩,但不能给与太大的舞台,否则就是另一个张举、孙坚、公孙瓒、董卓。
参战军队,自家方面魏越东拼西凑,也就能凑出呼延部两千骑,虎步营三千重甲,五原郡兵步骑三千,太原、雁门、云中、定襄、西河五郡出两千骑,最后自己部曲五百骑,自己父亲部曲一千。最后大致兵力一万出头,拥有攻坚重甲步兵,辅助轻装步兵、以及半数以上的机动骑兵,单方面就能对左大部开战,若在加上匈奴王庭、张举两方面的军队,没道理会失败。
如果自己成功调任匈奴军司马,自家阵营还能多两三千骑的匈奴义从,这股军队并没有存在的意义,反正战后解散还是人家匈奴王庭贵族的军队。
另一方面若入冬后并州方面与黑山军没有大规模的军事对抗,那么吕布这边或许也能动员出千余人规模的军队参与行动。
某个程度上来说,魏越策划的这场战争十分的铺张浪费,不管是兵力、军费还是人员配备上来说都是十分夸张、豪华的。
可哪怕再花钱,只要自己支撑得起,能借来这些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