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韩遂之凶(2/3)
氏故吏合力推了上来。
前面说过,实际上的曹氏大致上有两个分支,一个是曹仁、曹纯兄弟这一系,另一个是曹嵩、曹操父子这一系。
曹仁、曹纯分家后,相对于性格焦躁、行事激进、莽撞的曹仁,性格相对宽和,处事待物更注重程序的曹纯更受其父曹炽故旧、宾客、部曲的拥护。故而,曹仁急冲冲的去两淮置办产业闯荡去了,大部分家臣却都追随在曹纯身边,不下百余人。
在这些人的吹捧、活动下,加上曹仁只顾自己纵意潇洒的态度,使得曹纯接手了曹炽留下的政治财富。而曹嵩的存在,进一步保证了这份政治财富传承时没有发生波折和大的缩水。
如果按着正常的发展来看,今后曹纯若不夭折,自然能达到其父祖的高度,三世历任两千石,这份名誉显然要比曹操这一系名声上好听不少。若重新合并,长子一脉的曹纯一系为主,曹操这一系为旁支也就成了必然。
有荀攸在,魏越不觉得这趟关中之行会有危险;他唯一要做的就是缔结友谊,并考虑一个问题……怎么会这么巧,毕竟自己缺的正是这种人生经验丰富且年富力强、充满干劲的人。三十岁、幼孤、出身名门,却被年纪更小的‘叔父’荀彧压一头的荀攸,显然是个非常容易拉拢的对象。
没错,他拉拢荀攸有着种种便利,因为他背后站着的是黄琬、蔡邕,也因为他本身的存在能对各方面的军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前者能保证荀攸与自己合作不会存在名誉上的顾虑,后者则保证了足够的棋子给荀攸发挥。没有后顾之忧,还有足够的舞台,荀攸还有更好的选择么?
同时,让魏越感到不寻常的在于荀攸一个新来的黄门侍郎,竟然可以担当宣诏正使……这明显不符合惯例。张举是县侯,护羌校尉,爵位、官位叠加在一起,不比九卿逊色多少,怎么也该有个侍中来宣诏,或者侍御史也勉强可以。可一个黄门侍郎,级别的确有些低了。
想不明白尚书台里那帮大佬怎么考虑的,魏越下班后直接去寻找黄琬,询问荀攸之事,促成这种好事不容易,除了自己老丈人外,其他人应该不会这么好心,也不会这么了解自己的需求。
当张举加封食邑三千户,升迁度辽将军时,凉州叛军之间的矛盾彻底掩盖不住。
前后一年时间的对峙,最初叛乱的主力湟中义从、西羌部众、凉州西部豪强都没在战争中获益,更倒霉的是东羌只是跟着起哄便被朝廷一脚踹的半死,就连凉州素来强盛的索头部、休屠各部都被铲灭。
内部叛乱主力的失落心情,以及朝廷展现出来的战斗力,使得张温分化、瓦解西凉叛军的政策比他预估的还要好。
边章要投降请罪,他是无辜的,是被叛军胁迫的,是被韩遂蛊惑的,应该可以赦免死罪……
韩遂要投降请罪,他也是无辜被叛军胁迫的,还是上司边章带头鼓动下才参与叛乱的,如果立功情节较大,或许也能酌情襡免死罪……
北宫伯玉是湟中义从首领,他是被凉州豪强宋扬、湟中义从都尉李文侯所欺瞒、强迫、绑架才参与叛乱的,为了稳定湟中义从,或许也能给北宫伯玉一条活路……
各有各的辩解,似乎谁都不是叛乱的主谋……毕竟也对,刚开始叛乱的北宫伯玉、李文侯、宋扬都不愿做叛军首领,而是把俘虏边章、韩遂推到领袖的位置上。
在魏越等人还没有离开长安,张举还没有整顿兵马开拔,甚至张温还在观望叛军火候的时候,叛军内部突然爆发火并。
韩遂一口气杀死叛军领袖边章,以及主要将领北宫伯玉、李文侯以及宋扬,牵连被杀的足有数百人,韩遂将一切他能影响到他安全的因素,只要是他能剪除的都给剪除了。
如此决然、甚至丧心病狂的屠杀,彻底打消了张温招降韩遂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