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致命要害(2/3)

,新酿之酒又如何比得上陈年酱香?这人也是如此,我虽得一时之幸,却终究少了岁月打磨,怎及的上贾君目光独到又心思玲珑剔透?”

贾诩呵呵笑了两声,小嘬一口茶汤:“魏君少年从戎,年未及冠而屡战屡胜无有不顺,试问古今有几人能及的上魏君风采?”

“魏君前让功勋爵位于父,孝名广播于海内,多听人言‘生子当如魏扬祖’,声威日壮,足可谓为一时雄杰。今举孝廉入公府,联姻荆州高门,他日富贵岂可以言辞相论?”

瞥着魏越沉静面容,贾诩脸上的笑容更自然了一些:“只是魏君可知,大祸不远矣!”

魏越的脸色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小小饮一口茶汤:“是袁氏?还是旧祸?”

“袁氏?袁氏岂会发难于魏君而自坏其名?”

贾诩说着放下茶碗,道:“今夜本该向四府诸曹掾、属介绍魏君,诸曹掾、属赶赴此宴也多赖魏君之故。也本该由老夫来玉成此事,然老夫见袁绍神色郁郁而寡言,大不同于以往慷慨激言。老夫出自西州在雒都根基浅薄,无意开罪袁氏故而不言扬祖之事,未曾想何伯求也忍耐下来,更未想到王谦、蒯越二位如若无视,而魏君之器量胸襟,更是出乎老夫预料。”

听到这里不出魏越的预料,贾诩就是不愿意得罪袁绍所以才得罪了自己,还这么直白的承认……可自己能怪罪、迁怒贾诩?

自然不会,贾诩明显还有后续话要说,魏越笑了笑摇头:“袁绍乃当世游侠之尊,论出身、才器能及的上此人不足一掌之数。这种人物,别说是贾君,就连魏某也不愿得罪。倒是贾君所言不远之处的大祸,可愿指点小子迷津?”

贾诩点着头,轻叹:“仕途坎坷,老夫实属无奈。既然魏君明白老夫苦衷,那老夫亦会有所表示。”

说着他身子前倾,声音也低了一些:“今魏越威名所赖有五,首在魏君年少而善战,有冠军侯风采;其次在于魏君得蔡伯喈倾心相授,得了蔡伯喈人脉;再次在于黄氏后继无人,需魏君才器;再次之,则在居庸侯、右贤王等边郡豪杰及魏君部曲,令各处对魏君心生忌惮之余,却又不敢有所动作。最后,则在于魏君手段酷烈,我若要对魏君不利,自然追求一击必杀,绝不会留魏君喘息之机。故,针对魏君必杀之局已展开,才使得明面上魏君顺风顺水。”

魏越抬手摸着下巴沉吟,贾诩端起茶小饮两口,仿佛滋滋有味的样子。

点着头,魏越露出笑容:“贾君,当今世上又有几人没有死罪?只有合适问罪诛杀之事,不曾有无法问罪诛杀之事。魏某猝然发迹,居庸侯有多少死罪,魏某只少居庸侯数罪。就是不知这场灾祸因何而起,贾君可能看明白?”

真要追究,魏越身上满满的都是把柄,真当朝廷看不见?贾诩也看不见?

贾诩也看得见,魏越也知道贾诩身上也有这类把柄,尤其是他参与凉州平叛战事后从凉州豪强、老兵口中得知了很多过去的地方、军中传说,这些传说绝不是空穴来风,很不巧就涉及到了贾诩。

身上的罪责,在魏越看来谁都少不了,无非就是谁的明显深厚,谁的隐匿淡薄。是否要被惩戒、清除,就看皇帝怎么想,看局势的走向。如果大局真的要你死,你就是干净如海瑞、羊续,也是大抵上要死的。

张举、董卓都已经完成了军队部曲化,其势力完成军阀化。之所以这两个人活的很好,是因为平叛凉州离不开董卓,是因为逼急了张举会立刻造反,张举造反的决心可比董卓要大。

至于为什么皇甫嵩活着,却要留董卓来平叛……是因为魏越参与了凉州平叛战事,对凉州三明背后三系的军官有了清晰的认知,他有这种认知,朝廷中的公卿自然也能看明白董卓、皇甫嵩之间的区别。

董卓、田晏、夏育都是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