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避而不谈(2/3)
看得过去’这个级别,实在是有些夸张。所以魏真的升迁要分步骤的进行,在魏越与黄贞姬结婚时,获得一个杂号将军职位是最低的目标,也是最为可行的策略。
而将父亲安排到哪里,不仅仅要考虑‘看得过去’这么一个声誉问题,还要考虑今后的发展潜力。
关中、雒阳、豫州、兖州这一片区域,连着青徐、冀州、凉州都不在魏越的考虑范围内,至于长江流域的三州更不能考虑。都太远了,万一政变提前爆发,魏越宗族四分五散不说,还会错失第一波争抢红利的机会。
最好的位置就在并州,哪怕重新出塞吃一阵风沙做镀金,也是值得的。
在覆灭休屠各、索头部,除了东部鲜卑进犯过幽州外,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受到了极大的震慑,在内部纷争中不可自拔,无力外顾。这种时刻,云中、五原这样设立在边塞外的边郡,就安全不少。
而匈奴王庭、度辽将军、匈奴中郎将都在五原郡南部,而五原郡在籍人口两万出头,还比不上腹地一个富裕的县。
作为流放、镀金的五原郡,非常适合魏真‘衣锦还乡’,四百石升到两千石跨越的很大,可直辖五百人的塞障尉升迁五原太守,怎么看都不算过分。当着五原太守,再找个合适的机会,担任度辽将军或匈奴中郎将,那就能达到黄氏的要求。
至于自己……魏越也不清楚究竟去哪里发展最好,这方面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不管去哪里,他都能看到数不尽的麻烦和隐患。好在他还有最少一年半的时间去考虑、布局,去研究分析政变的前后因果关系,甚至可以尝试阻止或延迟。
哪怕再延迟十年爆发政变,那时候的自己准备充分,足以在短时间内割据一方,进而捋顺内部,向外扩张,进而抚平四方。
“时不待我呀!”
伸个懒腰心中低呼,魏越收好金曹中储存的积压公函,这些都是历任的金曹掾、属根据当时的经济、财政形势撰写的政策。每一道公函都有其符合当前背景的意义,后人能领悟多少前人的用意,全靠钻研、分析了。
将公函收入木匣中放归原处,魏越不见何颙人影,就去了外袍穿上前去西阁寻找贾诩。
从太尉府中各曹堆积的历年文案资料中,魏越终于明白了一个之前想不明白的道理,那就是季汉为何人才不继。
不是益州的士族教育不行,也不是益州的土壤不够肥沃,而是这个地方封闭、偏僻,缺乏交流和底蕴,唯有各方英才汇聚、交锋砥砺的大城市,才能培养出眼界高远的人才,也只有中枢积累的庞大底蕴,才能迅速堆积出经验丰富的年青官吏。
所以诸葛亮、蒋琬这一批人逝去后,后面季汉的高层都缺乏足够的底蕴,缺乏足够大的眼界,眼中只有一亩三分地,这就是衰败的原因。
高屋建瓴,是一种积累的底蕴优势,这种优势不易复制。
现在的公府诸曹的掾属,长时间以治国的眼界来参与观政,并学习前辈的经验,所取得的进步自然是很大的。如贾诩,现在总管太尉府的日常运转,这种经历是无比珍贵的,让贾诩的手段无比的丰富,足以在任何场合迅速做出最适合的反应。
如张绣、曹操宛城之战,谁能想到张绣刚投降就立刻反叛?曹操想不到,张绣本人也没想到,曹操、张绣的部属也没想到,都事前没这个心理准备,也没有预防措施,所以险些一战将曹操报销在宛城。
若这一战干掉曹操,那曹操的名声就彻底毁了,后世三国第一逗比曹操怎么死的?是张绣投降,曹逗比入城问一句‘此城中可有妓女耶?’,睡了张绣婶子被张绣干掉,你说曹操逗比不逗比?
而且其中值得推究的事情太多了,如果魏越自己投降曹操,当晚决定要反叛,第一件事情是干什么?是说服自己的部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