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经商计划(2/3)
,一些押送货物提前抵达雒阳的家将结伴而来,当中贺彪居首,典韦也在众人之中,一应齐齐在门前行礼。
魏越抬头看一眼,可惜共昭走上了仕途,成矩、魏昂又被自己父亲掺入呼延部中,避免呼延部成为他人嫁衣。
这些人中,只有一个勉强能算是账房先生的令狐亮,其他人都是杀敌立功选拔出来的,什么样的出身都有,连太平道信徒都有。
这是一个严重偏科、残疾的班组,这年头虽然没有严格界限如泾渭分明那样的文武之别,人才都是允文允武,可再能文能武的人也有个偏向问题。
不过眼前这个缺乏思考、变通、应急能力的班组也够魏越使用了,毕竟这帮人有偏科的缺点,自然也就有偏科的优点。优点很简单,那就是较高的贯彻力,能把魏越的命令最大化的去执行到位。
果然,一众人中只有令狐亮落座后从布囊中取出扎好的一卷卷竹简摆在面前,其他人都是把事情记在脑子里,而令狐亮却总管这次贩卖账务,做了清晰明白的收支记录。
令狐亮是王凌从太原、雁门召集的众多寒门士人之一,当初这批人被魏越编入虎步营充当书吏和乐吏。结果魏越辞官回太原时,虽有一帮士人一同辞职,可只有令狐亮回乡视亲后,又投奔到魏越门下。
听着令狐亮还算流利的雒阳话朗读账册,一个个人都静静听着,这次最大的损失有两笔,第一笔是夏季南下贩马时遭到了预料之中的马病,有充分准备,依旧损失了二百余匹;第二笔损失也不算损失,主要是魏越拿出八百余匹马组成几个马群作为聘礼留给黄氏,之所以难以界定损益,原因就在于黄氏足足还了魏越三船货物。
这是一笔很丰厚的回礼,运回雒都价值就与马匹价值相当,若按着魏越的计划再运到匈奴王庭以物易物换成马匹、牛羊,那其中的利益就大到了难以估量的地步。之所以觉得会损失,是因为江夏气候湿润,十分不适合马匹。运气不好,一年之内整个马场死翘翘也是正常。
屏风后,蔡琰听着暗暗咋舌,实在是没想到魏越的手笔这么大,大的超乎她、蔡邕的预料。
南下带三千余匹合格的军用马贩卖本就是大手笔,更大的手笔没想到还在后面。若如魏越计划的那样走通商路,以匈奴王庭、呼延部为北方销售节点,再以江夏、吴郡为南方销售点,魏越居雒阳调节,一年走两圈商路,一年获利何止千万!
南方有江夏黄氏、江东四姓做伙伴,北方有匈奴王庭、呼延部的拳头,唯一的问题就存在于朝廷的态度和魏越的指挥能力。大笔的钱砸给张让,那朝廷这边几乎不存在任何的问题!
唯一能限制商路运转的,就是魏越本人的能力。如果他撑住,来回走两三趟形成惯例,有充足的盈利,那后面就不需要过于操行了。后面的问题,则是如何应对竞争带来的掌控问题,而不再是布局、支撑问题。
听着一笔笔以千万钱为单位的数据,蔡琰心中的感觉很奇怪,她最先想到的就是姐姐蔡琬的苦日子。
羊续不死,谁都无法接济、改善蔡琬的生活,否则强行接济,只会活活逼死蔡琬。
从南方带来主要的货物是丝织品、漆器,高档次的货物会在雒都出手,余下的会作为货物走黄河向匈奴王庭、北地运输。而且,还要在雒都采购一些在边塞走俏的货物,如铜铁所制的生活器皿,以及低品质的铁质兵器。
令狐亮口中的数据与魏越的预期相差不大,哪怕是亏损的状态他也要促成在这件事情。
眨着眼睛,魏越开始布置下一步计划:“依我与右贤王所约,此次只需将货物运抵北地呼延部。如何从呼延部转运至王庭,乃右贤王之事。而此次货物仅我魏氏便有不下五千万钱投入,算上黄氏、曹氏所投,前后约在八千万钱上下。故,行程虽在疆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