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脱罪(2/3)

凌虽然是他朋友,也能给他出主意,可很多机密的东西不能让王凌知道。否则,流传到王允那里去,那很多事情就废了。不是魏越不信任,不愿给王凌一个机会,而是王凌的身份实在是敏感。

再说自己尚未及冠,缺乏足够的威望蓄养幕僚;他需要的是留在身边可以参赞机密的幕僚,而不是帮他提意见的朋友,因为朋友是可以另谋高就的。只有幕僚,是不能随意脱离旧主关系的,否则会遭到全面抵制和打压。

故而,适合魏越的幕僚只能出身寒门,决不能是王凌、杨阜这类一方名门子弟,因为彼此地位是平等的,对方的选择机会太多太多,留不住对方。

可一个合格的幕僚真的十分稀少,某种意义上来说,魏越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边郡豪强出身不算高,远离繁华中原,置换到中原大概与中原寒门等同地位。可他拥有远超寒门、名门高第子弟的见识,拥有超强的上进心,缺的无非上升渠道。

上升渠道握在哪些人手中,魏越就要依附哪些人。只是因为他太过于优秀,取得了更优厚的条件罢了。

只有寒门出身的时代精英,才能成为魏越的幕僚,也因为魏越也握着上升渠道。寒门子弟受限于教育和阅历,后天学习条件和机会远远比不上名门子弟,每一个能脱颖而出的寒门子弟,绝对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特殊天赋……这就是穷人发家靠变异。

魏越的要求让黄琬陷入沉默,魏越需要帮手,他可以调派一些人到魏越身边一起共事,缔结友谊也利于彼此今后发展。可看魏越这个样子,似乎很是抵触出身高的同僚、助手……那问题来了,以黄琬的出身、经历,他认识的寒门英才根本不适合魏越!

不是黄琬对寒门子弟持有偏见,作为曾经的士族领袖,黄氏一族很清楚名门与寒门的差距在哪里。也因为黄琬的身份,导致他所认识的寒门子弟都是二十年前那一批,这批人没有夭折,现在都是朝野栋梁、名士,岂是魏越一个小资格后辈能支配的?

而新生代的优异寒门子弟,黄琬真不认识几个人,不是黄琬架子大不见这些人。而是党锢之祸中黄氏首当其冲,以至于朝廷解除党锢之前,没人愿意与黄氏有染。别说是并无关联的寒门,就连黄氏门生故吏,也不敢随意接近黄氏。

党锢解禁后,黄琬以及一众黄氏子弟迅速飞黄腾达……这只是恢复过去的地位罢了,可这种升迁速度依旧不是寒门、寻常豪强所能理解的。所以,面对现在如日中天、蓬勃发展的黄氏,优异的寒门子弟也不敢贸然投奔、依附,有的顾忌袁氏,有的则是为面子考虑。

毕竟是数量有限的寒门英才,这些人的想法是很多的,没那么容易捞到手里。

作为一个资深的‘寒门英才’,魏越很清楚这类人需要什么。区区谋主、智囊的地位根本无法满足这些人,不是他对这些人毫无保留的信任,就能留住这些人。这些人都是有追求的,强烈的进取心刺激下,他们才能在劣势教育环境下反超名门,成为寒门英才,一时俊杰。

要网罗这类寒门英才,魏越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这个代价对名门而言是天大的、伤及元气的代价,对魏越来说这个代价,是慷他人之慨。

这个代价是什么?是寒门晋升为名门的渠道,是挖现有名门的墙角。魏越不具备扶植寒门为名门的底气,可他有这个潜力,这就足够了。

在很多方面,魏越与寒门英才有很多共同的利益追求……这不是曹操所能比拟的,曹操与寒门英才共同遭遇清流名门的打压,彼此没有更好的选择,才联手合作掀翻了袁氏战车。

相对于英才如泉涌的袁氏,现在的黄氏后继乏力,拉拢哪个打击哪个,对皇帝来说不需要疑惑。全力扶持魏越,在黄氏老一辈退出朝堂时,让魏越能立稳跟脚,那皇帝、黄氏、魏越就取得了三赢,倒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