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战局(2/3)
温陷入了犹豫。
随着张温的犹豫,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在黄琬面前:黄盖以及匈奴中郎将张修都无法号令右贤王部,即右贤王部集结北地郡后南下接应破羌军一事,出现了意外波折。
现在的右贤王部有匈奴万骑,并乌桓骑士营、没鹿回部、拓跋部拢共两万余骑,这么大的一股兵力足以扫灭精壮尽出的北地、上、安定这三郡的诸羌村寨。
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意味着义从部队是否应该拥有独立的指挥权,意味着汉军对义从部队的控制力是否衰弱。
除非有一营汉军在北地郡,由汉军将校指挥这些义从军队攻掠诸羌村寨才能淡化这件事情的影响力。否则今后征发义从军队,以这件事情为先例,那么今后征发的义从军队有失控的风险。
两万多骑的义从部队,已经不是黄盖这个千石级别的匈奴司马能指挥的了。张温对右贤王过于软弱远不如朝廷强硬,故而黄琬只能通过朝廷调节,以留守王庭的匈奴中郎将张修为将,号令两万余骑就地攻掠。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右贤王部这两万余骑开始劫掠北地、安定、上这三郡叛羌村寨,乌支围困破羌军的叛羌联军自会解围。这几乎是现成的战机,若强逼着这两万余骑去乌支解围,白白错过战机不说,还会损耗义从联军的士气和体力。
说白了,这么一大股的义从联军无缘无故自己响应、组建起来,又没拿朝廷的军饷,还这么积极图什么?不就是想配合破羌军狠狠地抢一顿么?
战机、人情两方面来说,都无法强迫义从联军南下解围,唯一能做的就是稍微体面一些。让匈奴中郎将张修成为名义上的统率,使义从联军脱离破羌军,挂到张修的名下作战。匈奴王庭到北地郡隔着千里地,张修也仅仅是名义上的统率而已。
只要朝廷这里松绑,同意义从联军自行作战,那其他的一切都将不是问题。
三郡叛羌会遭到义从联军的劫掠、攻击;乌支之围也会解除;破羌军乘势进兵,与义从联军相互配合,足以一战剿灭三郡叛羌。各方面的问题、战略目标都能达成,可留下一个极大的隐患:战后怎么消除朝廷的隔阂。
这个问题是右贤王于夫罗要考虑的事情,与黄琬、张举关联不大。
义从联军如此大规模的在北地郡集结,已经引发先零羌的警惕,于是陷入进退两难之境。
张举作战风格强硬,除非下雨天,否则白天必定会在山谷口与叛羌列阵厮杀;隔三差五又会派遣精锐夜袭诸羌营地,保持着平均每日五十人左右的阵亡。与此相对的是,叛羌每日阵亡数据约在二百上下。
将近二十五天过去,此时的破羌军内部气氛压抑到了极致,在压抑、连日血战中,除了两营辎重兵外,其他步兵、骑兵营都进行了轮战。六营将士在战斗中完成了磨合,淘汰了不适合的军士、军官,存活的将士都是经历过实战、一线战斗的老兵。这是之前眉县突击战所没有达成的效果,现在的破羌军才能说是兵精将勇,精熟于战。
然而,张举依旧不满足于现在的折损,他的原计划是最少战损三分之一。即,这场相持战结束前,还要阵亡三四千军士才能达成他最初的战斗规划。
有计划的淘汰麾下军士,魏越理解这种手段的意义,他作风也一贯冷酷,可还是有些无法接受。
其实,即便没有两万余骑义从联军,包围破羌军的叛羌联军也准备撤围退兵,因为这场包围战一开始他们就打的很难受,丝毫没有享受到包围方的优势待遇,反倒被破羌军压着打,自始至终被动防御。
将为兵胆,张举一开始就做好了被包围的心理准备,接战后破羌军并无多少心理劣势;他镇定指挥积极侵扰,调动军队的攻击活力,反而压住了叛羌的攻击**,于是越打越顺,各营将士也打出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