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推心置腹(一)(2/3)

考虑的事情,丁原连公务都嫌麻烦,又怎会自寻麻烦?”

张杨也是干干做笑,对吕布说:“阿越久居京都,目光自然高于我等。也确如阿越所说,朝廷若执意强征匈奴,说不好匈奴会发生动乱,适得其反呀。”

魏越笑了笑,举起酒碗向张杨示意,两人对饮半碗,魏越以嘲讽口吻道:“如今朝中公卿只认钱了,匈奴义从最低廉,也最通汉化,上下图谋归化为汉籍。羌渠单于之父为征鲜卑而死,羌渠单于之兄因掌国不利为张修所杀,而羌渠单于又历来乖顺,以至于朝中公卿以为匈奴可欺,能再欺。中郎将张修知匈奴内情,诉于朝中无人重视,反遭耻笑。可见,朝中碌碌之公卿,逼反匈奴就在数年之内。”

吕布脸色不自然,现在他和张杨是丁原的人,丁原这类人在朝野看来完全就是粗鄙武人。被评为粗鄙之人的丁原崇尚武力的同时,对朝中公卿、名门望族十分的推崇、敬畏……这些丁原敬畏的存在,在魏越口中就是蠢货的代名词。

张杨反倒没吕布那么敏感,听着微微颔首:“阿越言之有理,并州方面应该早做准备。即便匈奴生变,也能有预备手段应对,免得仓促之际徒损吏民。”

吕布轻轻摇头:“难。我等虽监督各郡,却无实权。譬如阿越所言,朝中公卿尚且如此偏视偏听,就别说涉及切身厉害的地方豪强了。”

深吸一口气,吕布从怀中口袋中掏出几封信递给魏越:“这里有姑舅家书,还有丁原、雁门太守郭府君及一些致谢书信。”

张杨也取出厚厚一叠书信放在桌案上:“这里也有转呈少府黄公的,都是些感谢书状。终究是两万丁壮,落入并州之地家家有利好,自不会相忘恩情。”

魏越拿起自己父亲的家书看了起来,足足十余页,魏真絮絮叨叨说了很多,魏越静静看着字里行间的嘱咐,不由一笑:“父亲还当我是孩童一般叮嘱……表兄,怎么阳曲分了六千人?”

他觉得两千人迁移到阳曲,自家吃掉一千就了不得了,没想到并州刺史部吃相更难看。

“两万降军分作十部军屯,原则上是一县或二三县分配一部。可阳曲乃门户之地不可不防,昔年匈奴中郎将臧旻迁移安置我部在阳曲也是出于如此考虑。故而,太原郡该分的五部,两部在阳曲,一部由县君分管,一部归阳曲塞分管,以协助防守。另有一部是从雁门迁来的,雁门郡人口虽多,却地少人口稠密,无法安置过多人口。又不能将这些将降军置在边塞一线,只能向内迁移,自然就落到了阳曲。”

吕布的解释听起来有一点道理,魏越只是裂了裂嘴角,将雁门太守郭缊的书信翻开看了看。吕布在郭氏求学时郭缊就赋闲在家,但那时候的郭家还看不上塞外迁来,作风蛮横的越骑旧部,故而吕布与其他求学郭氏的寒门、豪强子弟一样跟着郭氏子弟进学,并没有享受到郭氏长者的小灶,自然与郭氏一族的情谊深厚不到哪里去。

雁门郡的五部,让雁门太守郭缊硬是把一部迁到自己老家阳曲。所以阳曲有三部降军进行军屯,按着吕布话里转述的意思,一部由县里豪强、寒门瓜分,一部归阳曲塞障即魏真管辖,还有一部是郭家从雁门抢来的,自然归郭家分配。

整整六千人迁移到阳曲,这是郭家、魏家、阳曲豪强能吃下去的?吃不下去,并州刺史部可以帮着吃一点,帮着分摊一点外部压力。

吕布、张杨以及跟他们来京的人员都在观察魏越的表情,如果魏越不愿意分担危险,这个计划只能更改。一个县得到六千丁壮,实在是太招人惦记了,关键的是魏越还是降军迁移的发起人之一,现在对降军安置仍有一定影响力。朝廷若追究起来,其他人可以说是渎职,魏越必定要吃一个损公肥私、贪腐的罪恶名声。

“丁原、郭缊不过尔尔。”

魏越看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