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谢主隆恩(2/4)

吏却还不够,朕以为需得换上得力之人,方能保证地方平稳,不致于生乱。” 允祥低声道:“启禀皇上,侍读学士田文镜老成历练,才守兼优,曾在地方为官以来,仓储充足,察吏安民,惩贪除弊,为大清殚竭心智,可以重用。” 田文镜原本就是雍正夹袋里的人物,自无不准的道理,“皇考在日之时,便已经注意到了田文镜此人,朕想了想,若是将田文镜放在南书房却是有些浪费了,还是让他继续去地方上做些真正的实事吧。” “侍读学士田文镜,勤勉有功,庶务咸修,调任河南巡抚,清理积牍,剔除宿弊。” 雍正想了想,却是觉得还有些不够,他笑道:“既然把田文镜放了出去,朕身边其他几个人,或许也能多做一些实事。” 对于雍正而言,以往当皇子的时候束手束脚,可是如今当了皇帝,这心态自然也就慢慢转变了过来,这无论是从什么方面出发,想要办成事,自然也得把自己的心腹都给派出去,手里有了权力,做事情也就方便了许多。 田文镜本身就是侍读学士,升到巡抚虽然有些超擢之嫌,可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这旁人知道也不会多说什么。可是接下来的李卫,却是真正的一步登天了。 李卫原本就不是出身正途,后来得蒙雍正的看重,在康熙五十八年的时候,得了个正五品的户部郎中,想要升到督抚肯定是不可能了,因此雍正也只是给他安排了一个四品的云南盐驿道的官,准备等将来再进行升迁。 至于在之前夺嫡之争中立下了功劳的鄂尔泰,雍正也没有忘记,毕竟行宫之变当中,幸亏鄂尔泰驰援得力,否则真让八爷党的人攻了进去,恐怕雍正继位还要平添许多波折。 鄂尔泰的性格本来就十分刚毅坚韧,因此在康熙一朝也有些吃不开,到了康熙五十五年的时候,也才只是一个内务府员外郎,不过雍正的性格也是这般,因此对鄂尔泰颇为赞赏,直接将鄂尔泰升为了山东布政使,也算是成了地方大员。 当任命在朝堂上公布之后,大臣们很快便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雍正在朝堂上让怡亲王和隆科多放手查户部亏空,又安排了心腹到地方上出任大员,很明显是想着内外联动,将这个事情做起来,至于里面还藏着什么东西,恐怕就不为外人所知了。 诏狱,孤灯如豆,幽暗的牢房里只能看到这一点点的光,却已经成为犯人们心中仅存的光明,因为在诏狱里,常年是见不到阳光的。正所谓水火不入,疫疠之气充斥囹圄,待在这里,简直就是一种从心理到生理上的全面折磨。 一行人提着灯笼,从外面走进了这个如同地狱一般的地方,其中一人正是诏狱的狱正,他一脸卑躬屈膝地引领这来人向前走去,浑然不似活阎王的名头。 来人可了不得,正是如今朝廷里红得发紫的礼部尚书张廷玉。自从胤禛继位之后,他便对张廷玉颇为看重,曾对张廷玉说:“为政以得人为要,不得其人,虽食法美意,徒美观听,于民无济也。” 当然,张廷玉能够得到胤禛看重,不仅仅是因为张廷玉在夺嫡之变当中,能够一直坚持原则,而且张廷玉一来气度端凝,应对明晰,是一个真正有才干的人物,二来则是胤禛自己在年幼时,曾经拜张英为师,而张英便是张廷玉的父亲,因此二人还有这么一层私人的关系。 张廷玉出身不凡,何曾来过这等污秽之地?只是他为人颇为坚忍,倒也没有作态,只是顺着狱正的指引,一路上来到了诏狱里面的一间牢房前。 牢房里点着一盏油灯,虽然也不甚明亮,可是在这么一个地方却也是相当难得,里面还有一套桌椅,上面摆着笔墨纸砚,正有一人在奋笔疾书。 与诏狱当中的其他人不同,此人衣着干净整洁,辫子编的整整齐齐,双手指甲中没有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