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红薯之利(下)(2/4)

百姓实在是给饿怕了,把自己留下的那些红薯悉数做成粉条,自己囤起来。&;&;&;&;一些山西来的百姓更是充分发挥出了他们的习惯,好东西都舍不得吃,粮食藏了一大堆。&;&;&;&;每当看到满仓的粮食,每个屯民都会对赵岩发出由衷的爱戴,紧紧是第一年,便已让他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虽然这一年干得比较苦,但一切却是值得的。&;&;&;&;今年屯田方面最大的收益,莫过于红薯了,加工成粉条后,红薯成为了一种可以出售的商品,并且在储存上也很容易。&;&;&;&;市面上的各种粉条,每斤售价都要卖到七八文钱,红薯粉条就算卖到一斤六文钱,67亿斤红薯粉条就能卖到400万两。&;&;&;&;也算是屯田方面意外之喜了,不过劳动力需求高,所以赵岩还把利润分给了百姓,最主要的还是给他们创收,所以这个月加工粉条的百姓领到的工钱都很高。&;&;&;&;其实就算是粮食产量不高的年代,粮食生产只要人们肯干,人人都能有田可耕,甚至能造成农产品过剩。&;&;&;&;至于人们为什么会处于饥饿状态,并非因为天灾,更多的还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生产资料分配不合理都有可能造成生产荒废。&;&;&;&;社会财富的分配上,最重要的是不能造成太大的贫富差距,少部分人钱一多,大部分钱只能放在仓里发霉,起不到流通的效果。而大部分人没钱,无法购买商品,没有消费自然也就没有生产,这就会造成失业。&;&;&;&;钱的多少并非衡量是否富裕的标准,钱是不能当粮食吃的,所以富裕方面还得看钱能买到多少物质,而物质总量的多少才是衡量的核心。&;&;&;&;其实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在进行分工,若是每个人都在努力进行生产,然后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平均分配下去,那么每个人都将很富裕。&;&;&;&;这就是理想状态的共产,不过事实证明这种理想状态是不可能达成的,这种状态的社会,往往都是读才形式,因为不是读才的话,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社会形态,必然有人反对这种社会形态,读才往往又伴随着[***],同时每个人天生是有惰姓的,不可能保证每个人都不偷懒。&;&;&;&;若是贫富差距大,就会造成很多人没有会参与到生产之中,生产出的物质自然也就少了,自然也就处于贫困状态。&;&;&;&;所以消除贫富差距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事,这个道理在后世谁都懂,问题是一些国家也只是停留在口头叫叫。&;&;&;&;对于那些国家的上层阶级来说,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家,却是他们的天堂,他们有钱可以践踏下层人民的一切,同样买到他们的一切。&;&;&;&;而一些发达的国家,则是通过消除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团结内部,压榨外部。&;&;&;&;总的来说,这些国家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就算是挂上了各种伪善的面孔,只是一个段恶劣,一个段高明。&;&;&;&;因此赵岩在增加百姓收入上一直不留余力,特别是屯地的百姓,赵岩时常会免费给他们供应一些物资。&;&;&;&;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屯长在生产上的组织,之所以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还是因为管理的精密。&;&;&;&;屯长所发挥的作用就是组织分工,消除闲置劳动力。&;&;&;&;目前赵岩治下已经全面向商品经济靠拢,商品经济显然比自然经济更加高级,首先是畜牧业和农业上的分工,再则是工业上的分工,最后是商人的出现,达到这三点要求,就已是进入了商品经济的状态。而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没有分工,生产力低下,同时拒绝交换的状态,生产力非常低下。&;&;&;&;目前大明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成功转入商品经济,但因为缺乏对商品经济的监管和调控从而泛滥,造成了转型后的混乱时期,自然经济的崩溃,使得社会进入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