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三百九六章 出局(2/3)

肃洲,占地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凤凰城,其中两块地被政府认定为闲置土地收回;在史家庄,两个项目被整体转出;顺驰的南津公司和华东公司相继被出售。2005年底,顺驰进行大规模的人员调整,裁员20%。2006年初,孙洪兵承认,顺驰目前在全国16个城市有房地产业务,进入的城市太多,收缩到10个城市将更为合适,接下来,顺驰的一些房地产项目与外面的公司合作,有的项目被卖掉。有媒体曝光说,顺驰拖欠的土地费用加上银行余额,总数估计高达46亿元。

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后,顺驰的快速建房也露出了后遗症。房地产业向来有“百年大计,赶工为祸”的原则,顺驰快马加鞭地赶项目,免不了在质量和信用等方面遗留瑕疵。据《中国产经》报道,自2004年底以来,天京太阳城的业主就频频向各部门投诉,声称他们花几十万元甚至近百万元买来的太阳城房子竟然是“劣质房”,建造商顺驰公司单方面规划,侵犯广大业主权益。业主投诉称:“太阳城简直就是‘纸糊的’,墙体出现大量裂缝,偷换材料、‘马路游击装修队’装修的!当初就是冲着顺驰的品牌来买的房子,没想到顺驰更坑人。整个装修几乎都是假的。”

另外,财经作者郑爱敏在《解读顺驰》一书中也提到一则个案:顺驰在某市临近大型风景区的一个项目启动,当时项目在审批手续上还有一些未尽事宜,但是因为硬指标已经如同高悬的令箭使其迫不及待,于是,新闻匆匆召开,铺天盖地地轰炸起来。为了加大项目的吸引力,广告文案人员擅自把政府对风景区的规划也一并写到了楼盘的中。这当然引来政府部门的不满,结果,报纸广告被勒令修改。所有路牌广告被要求全部撤掉重做。当一个大企业的危机爆发的时候。首先表现为上的,继而内外交困,烦恼频至。从2004年的秋天开始,时运不济的孙宏斌便陷入了这样的泥潭。

企业家的能被人记取和传颂。只有一种。那就是:他所一手缔造的企业仍然在创造奇迹。企业家总是需要有一些看得见、可以被量化的物质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些物质和数据还必须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甚至,增长的应该比自己的同行还要快,否则。他就很难被视为成功。也正是这种特征,构成了企业家“不幸的宿命”:除非退出舞台,否则永远不能以成功来定义。绝顶聪慧且富有勇气的孙宏斌便落进了这个“不幸的宿命”。2006年3月,孙宏斌向心腹部下交底:他已经将家里的存款都陆续垫进了公司,其中一张信用卡仅剩下两位数,资金的刚性缺口达5亿到6亿元,负债30多亿元。仅就根据地天京市场而言,所有可售房屋已经全部售罄,但手中剩余的项目却迟迟没有能力启动,有些甚至连拆迁都没钱做。事实上,顺驰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孙宏斌很快与港港路劲基建公司签署了股权协议。根据有关条款,顺驰中国被分为三部分,顺驰、顺驰b和凤凰城地块。路劲基建联合体分别获得顺驰的55%股份的认购期权,行使价格不多于5亿元,有效期为6个月;顺驰b的55%股份的认购期权,行使价格不多于4亿元,有效期为1年;凤凰城地块的认购期权,行使价格不多于3.8亿元,有效期为9个月。孙宏斌以12.8亿元的代价,出让了55%的股权,并基本失去了对顺驰的控制权,这是一个相当低廉的出让价格和苛刻的付款。而3年前,仅仅北京大兴地块,顺驰一出手就是9.05亿元。

2004年底,他还曾底气十足地算账说:“顺驰手中拥有上千万平方米的价格适合的土地,如果按市场价转手,光地价就净赚50亿元。”《中国企业家》在评论中认为,“转让协议透露出的信号太过明显:顺驰要的是救命钱。虽然少,虽然贵,但是必须得要”。路劲基建是一家投资、经营和收费公路的香港公司,它于2005年初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