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八章 去讲学吧(2/3)

帝带着召见大臣的标配,即锦衣卫、天策卫和羽林卫的主官,以及新任的御前侍从武官们,摆驾文华殿,与内阁诸臣议事。

崇祯皇帝看着在座的几位阁臣说道:“钱谦益、惠世扬、赵之龙三人已经写下了认罪书,对他们之间的私下串通,指使言官,集体发难,反对开海的罪行,已经供认不讳。

“现如今这几人都在南镇抚司狱中,朕看,对他们的处置不宜久拖不决。今日朕与卿等就议一议该如何发落吧。”

李国鐠见皇帝说完这个话后看向了自己,于是躬身说道:“陛下圣明!臣以为这些人,名义上是在非议朝政、反对开海,而实际上却是串联结党,谋取私利。以私利而沮国政,其罪不小。臣以为不若由锦衣卫交部议罪,或者交由三法司共同议罪,如此一来,朝廷科道言官也当无话可说。”

崇祯皇帝听完这话,知道李国鐠的意思,其实就是担心皇帝直接定了这些人的罪名之后,科道言官乃至江南士林接下来肯定还是争议不断,而若是由三法司审议之后定罪,至少程序上是谁也挑不出毛病的。

这就是诏狱与刑部狱的差别,也是锦衣卫与三法司的差别。

在是朝野上下,士林百姓的眼中,前者是内,后者是外,也因此前者是私,后者是公。

说白了,前者审理案件的标准是皇帝的意愿,最大的标准是政治。

而后者审理案件的标准是法律,也就是大明律,最大的标准是公论。

但是崇祯皇帝却不想将这个事件交给刑部,甚至是三法司去审理,因为这个事件很明显,它就是一个诏狱事件,跟实际上这几个人是不是真的犯了法,没有多大关系。

若是交给三法司来议罪,他们恐怕不会审议出让皇帝满意的结果来。

毕竟上书言事,即便是上书非议朝政、反对国策,在明末那种士林风气之中也真的算不上是什么大罪。

当年海瑞嘉靖皇帝,把皇帝骂了个狗血喷头,还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

至于其他的一些上书辱骂皇帝,非议朝政的人,在明朝中后期多了去了,多数都没有什么处置,最多了也是免官去职而已。

而钱谦益目前不过是个在家闲居的前朝廷官员,又没有什么官职在身,很可能到最后不过是削籍罢了。

对这样的人,单纯只是剥夺了他的进士出身,对他本人的声望影响并不大,对江南士林的震慑效果也不会太明显。

何况,三法司里面,也就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里面,全都是书生气很重的清流官员为主,这些人本身与东林党人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他们审议赵之龙这样的勋贵,他们肯定时要下狠手,但是审理钱谦益、惠世扬这样的人,搞不好连个削籍的结论都不会有。

李国鐠虽然是为了尽快平息争议,让这件事情赶快风平浪静,但是他的这个提法却是不能接受的。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说道:“朕之前将此案已经交给了锦衣卫南镇抚司,而南镇抚司也果然不负所望。如今,钱谦益等三人也都已经分别认了罪。朕看没有必要再转来京师交给三法司审理定罪了。以朕之见,就由南镇抚司直接定罪吧。”

交给南镇抚司定罪,那实际上就是由皇帝直接定罪的意思了。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看了几位阁臣,接着说道:“至于钱谦益、惠世扬二人,朕看也没有再进一步审理的必要。正如首辅所说,结党营私,其罪非小。但是念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朕也决定予以从轻发落。”

崇祯皇帝一说完决定予以从轻发落,以内阁首辅李国鐠为首的几位阁臣一起抬头看向皇帝,然后齐齐躬身说道:“圣明无过于陛下!”

在这几个阁臣看来,皇帝决心收拾惠世扬、钱谦益等人,跟免掉郑三俊、钱士升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