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太子的大礼(二)(1/3)

杨一清随着众人前往永宁县衙,但是他一路上看到百姓们放完鞭炮完成迎接仪式之后,各自三五成群的出城而去,杨一清很是费解于是问梅翡。“梅县尊,百姓们这都是去干什么?”“大人,那些百姓们是到制造厂上工的,在永宁有多半的百姓都在制造厂谋一份差事。制造厂规模庞大,现在还是初建阶段,不过所需人力确实不少,将来制造厂完全建成之后,整个永宁百姓家家都会有人在制造厂做工赚钱养家。永宁百姓的日子就会更好,殿下说过,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意思就是不种田就会不稳定,没有工厂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要想让百姓生活富裕,就必须在种好田的基础上,多给百姓挣钱的机会。工业是国家强盛助力,农业是维持发展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有了工业国家能够提高制造水平,百姓能够增加收入,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情啊。”“殿下说的不错,你们做得更好。若是全大明都能像永宁这样那可就太好了。怪不得本官见这永宁百姓和别处不一样呢,根源原来在这里,家中有粮又有钱,任何人心里都会高兴的,也会感念朝廷和陛下的恩德,太子殿下这一招棋高明啊。”曾贤:“殿下高明之处还不在于此。大人有所不知,在永宁虽说还有匠户军户等户籍之分,但是如今匠户的地位已经大幅度提高,再不是过去那种朝不保夕的状态,制造厂里那些匠师的收入就连梅县令都羡慕呢。永宁军户已经建成预备役制度,类似于汉唐时期屯田和募兵制度的结合。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战时有兵可用,又可以保证平时不耽误生产,最主要的是百姓心气足了,官府干什么都会大力支持,这和过去有天壤之别。”“这样会不会有妄改祖制之嫌?”江彬:“大人,殿下说过,祖制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先祖当时指定的制度适合当时的情况,那么百年之后呢?就不一定了。纵观有史以来变法者不胜枚举,变法成功者无一不是建立起强的政权,所以说抱着祖制不变的叫因循守旧,根据时代特点调整方向和做法的叫做与时俱进,人总得往前走不是?”杨一清:“此话有理,国朝大体不可废,政策法纪要与时俱进,高,实在是高。”永宁县衙内,杨一清位居上座,他不等江彬等人张罗上酒席,就立即拿出朱厚照就给他的那封信交给江彬。原本杨一清是不打算用这个的,朱厚照给他的不少了,杨一清都有些不好意思再开口了。不过当他到了永宁才发现,朱厚照在永宁给他准备的大礼才是最重要的,胜过那十万白银太多了。别的不说,怎样把百姓人心聚拢起来这一条,就让杨一清恨不得立刻把太子的做法和思路弄个清清楚楚。江彬:“大人,殿下早已吩咐过,即使没有这封信该给大人的也必须交给大人。”杨一清:“好,无需多言,快快拿来。”江彬三人相视一笑,知道此时杨一清根本没心思吃饭,于是江彬大手一挥,只见常胜领着十几个侦骑营士兵抬着箱子走进来站在一旁。江彬:“大人,此将名叫常胜,在永宁从军多年对战阵执法和训练之法颇有心得。常胜为人勇悍,是我永宁军中第一猛将。殿下吩咐,从此以后常胜追随大人在军中效力。另外殿下所书《大明军操典》,已经交给常胜,大人麾下兵马均可交给常胜训练。另有二百侦骑营将士,一百火器营将士也将追随大人。殿下说,陕甘之事就托付大人了。”“末将常胜愿追随大人边关建功。”“好,好,得此猛将陕甘无忧矣。着箱子里是什么?”既然是一家人杨一清也就不客气了,直接指着那些箱子问。箱子逐一打开,只见一领领新式铠甲出现在杨一清面前。常胜:“大人请看,这是制造厂新制板甲,防护力极强,可在百步外挡住强弩射击。但是重量却是重甲的一半,极其适合步军和骑兵穿戴。大人再看。”常胜从另一只箱子里拿出一把雪亮的长刀,随手将一张纸放在刀刃上迎风一挥,只见那张纸唰的被分成两半,切口极为整齐。“此乃用水锤锻打而成的钢刀,这种钢刀韧性锋利度极强,在和鞑虏交战过程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