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二章 西线告捷(1/2)

在西线盟军大举进攻并抢占莱茵河上的数坐交通要道之后,德军只得退守齐格菲防线,企图阻止盟军攻入德国本土。齐格菲防线是德意志帝国在大战开始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对抗法国马其诺防线的筑垒体系。德国人称之为“西墙”或“齐格菲阵地”,其他国家多称之为“齐格菲防线”。构筑齐格菲防线的目的是为了掩护德国西线,并作为向西进攻的屯兵场以及支援进攻的重炮阵地。防线工程是军占领莱茵兰之后开始构筑的,防线从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全长达630千米。4最%!新$章.节!上☆酷?匠网防线由障碍地带、主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三部分组成,纵深35—75千米。障碍地带主要是地雷场、刺铁丝网、防坦克壕以及著名的“龙牙”(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系统。主防御地带的最前缘位于障碍地带后方数十至数百米处,配备钢筋混凝土和钢铁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以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车辆洞库、弹药库、物资库等。后方阵地位于主防御地带后方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处,主要是预备队人员掩蔽部、预备队车辆洞库以及战备物资库,在法德交界地段还配属有170-305毫米要塞化远程重炮群(但后来被撤出,用于英吉利海峡群岛的要塞)。鉴于东线大明远征军节节胜利,正向着德国本土推进,而且大量的牵制了德军的主力部队,盟军西线指挥部统帅常胜决定发动莱茵兰战役。其目的在于突破齐格菲防线,歼灭莱茵河左岸德军部队。此时担负主攻任务的是孙立国集团军群,下辖印第安军团、印加军团、玛雅军团、本州军团、九州军团、四**团、北海道军团,还有东南亚军团和朝鲜军团一个师,印度军团一个旅充当预备队。总兵力125万人,共计100个师又一个旅。而德军西线总兵力为73个不满员师,弹药油料奇缺。因此西线盟军在兵力兵器方面均占绝对优势。正德31年2月7日,印第安军团首先发起进攻,但未能夺占鲁尔水坝。德军乘机打开水坝,造成河水泛滥,明军被迫推迟进攻。8日,印加军团发起进攻,遭德军顽强抵抗,加之天气异常恶劣,道路泥泞,直至21日才进抵戈赫。23日,玛雅军团军发起进攻,渡过鲁尔河向韦瑟尔推进。德军沿莱茵河防线崩溃。26日,印加军团再次进攻,3月4日进抵盖尔登,与玛雅军团会合,10日占领克桑滕。此战西线盟军俘德军5.3万人,但未能围歼德“”集团军群。3月3日,孙立国集团军群发起进攻,进展迅速,7日进抵莱茵河畔科隆至科布伦茨一线。同日,大明东瀛州四大军团联合发起进攻,夺占横跨莱茵河的雷马根桥,并迅速巩固右岸桥头堡,至16日其所属3个军均进抵右岸。13日,九州军团第3集团军向沃尔姆斯、美因茨方向发起进攻,迂回齐格菲防线,掩护集团军群右翼。15日,北海道军团向齐格菲防线发起正面进攻,进展甚微。3月20日,九州军团占领美因茨和沃尔姆斯,德“”集团军群面临被合围的危险,被迫撤过莱茵河。23日,本州军团的1个师在奥彭海姆偷渡成功,另10个师随后渡河,建立起牢固的登陆场。战至此时,盟军全线突破齐格菲防线,肃清莱茵河左岸德军,俘虏德军25万人,并在右岸建立起战略登陆场,为进军德国腹地创造了条件。由于莱茵兰战役的胜利,再加上从东面进攻的大明远征军已进抵距柏林60公里的奥得河,准备对德国进行最后的突击。而此时挡在东线明军面前的是德军主力,这些主力包括战斗力最强的兵团。远征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全线向德国腹地展开进攻之前。应首先粉碎德军防守鲁尔工业区的西线最强大集团—莫德尔元帅指挥的“b”集团军群所属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以及伞兵第1集团军一部。此战役被定名为“鲁尔战役”。此时,德军鲁尔集团辖29个师另1个旅,占西线总兵力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