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六章 坦克登场(1/3)

大明正德十七年春,奥斯曼军队合围维也纳城。此时,困守维也纳的是以施塔海姆贝格伯爵为首的不足一万三千人的守城部队,此外城中还有五千余市民、学生和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万五千德意志帝国国防军坚守在阵地上。维也纳守军武器不足,装备较差,但是德意志国防军却是兵精粮足,士气高昂。阿道夫为了挡住苏莱曼可算是掏出血本了。这支国防军算得上是阿道夫的亲卫部队,番号为“德意志帝国国防军第一师”又称“阿道夫师”。全师官兵都是跟随阿道夫建国的铁血老兵,指挥官为鲍勃.海德里希中将。该师赶到维也纳之后未及休整就直接进入阵地参战,接连打退奥斯曼军队的数次强攻,奥斯曼舰队在阵地前横尸不下万具。阿道夫师给全体官兵以悍不畏死的勇气,凶猛的火力,挽救了处在崩溃边缘的施塔海姆贝格伯爵的部队,挽救了维也纳城。此举赢得了施塔海姆贝格伯爵和维也纳城全体军民的感激。施塔海姆贝格伯爵将代表维也纳治权的金杖献给了鲍勃.海德里希中将,并请他转交阿道夫,以此表示维也纳和奥地利对德意志的臣服。而奥斯曼大军人多势众,虽远道而来,但马壮兵强,粮足草丰,共有三十多万人。骄傲的奥斯曼军队以为被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一世放弃的维也纳一定会被轻意占领。所以,他们包围维也纳之后并未马上攻城,而是先扎营驻塞,休息整顿了十天。也就是这十天时间,才让德意志的军队能够及时赶到维也纳。如今的维也纳城外设置了三道防线,全部都是战壕加铁丝网构成,是典型的一战时期的战壕战防御手段。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防御设施存在,充分发挥了德意志国防军机枪加火炮的威力,奥斯曼军队的每一次冲锋都被阻挡在战壕和铁丝网前,无数的奥斯曼士兵倒在密集的弹雨中。这种战壕铁丝网加机枪的防御作战模式,在一战时期颇为盛行,而且极为有效。在坦克诞生之前,几乎是所有进攻方的噩梦,就像一盘巨大的磨盘一样不断的将血肉磨碎,不苏莱曼面对这样的防线简直是一筹莫展,不要说是这个时代的奥斯曼军队,就是一战时期的欧洲强国的军队,在面对这种防线的时候,也没啥好办法,无非是大炮轰、步兵冲,用士兵的血肉之躯去填这个无底洞。苏莱曼的大军还处在冷兵器时代,虽然也有火炮,但是和国防军的火炮相比那简直是简陋的不忍直视。国防军打出的炮弹一旦爆炸可以覆盖方圆几十米的范围。而奥斯曼的炮弹依旧是实心弹,射程威力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但是,奥斯曼一方也有优势,那就是人多粮草充足。而维也纳守军的物资经过激烈战斗之后,先是食品供应出现了困难。随后就是国防军的弹药消耗过大,补充还没有到。二月下旬,维也纳城内给养逐渐供不应求,随后很快就断绝了。饥饿开始威胁着城里的军民,更可怕的是,城内的饮用水也开始发生困难,与此同时,奥斯曼军队的进攻却日益凶猛,他们不仅开始使用重炮轰城,还采用爆破战壕的战法,用大量士兵的伤亡,换来了守军防线的步步后退,直至国防军全体撤进维也纳城。鲍勃.海德里希坐在指挥部里,一遍遍催促电报员向柏林发报请求支援。德意志帝国是这个世界上第二个自己能够生产和使用电报的国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阿道夫的神奇能力。但此时鲍勃已经没心思赞叹元首的神奇之处了,他更关心物资和援军何时能够送到。部队到维也纳半个月了,每天就没停止过战斗,饥饿劳累还可以忍,没有弹药却是万万不行的。现在,阿道夫师的一线官兵们都开始和奥斯曼人拼刺刀了,众所周知白刃战是很惨烈的,在士兵素质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基本上双方损失比为1:1。这个比例对于兵力极端匮乏的鲍勃来说,那就是个灾难。奥斯曼人消耗的起,他可消耗不起。再说阿道夫师可都是百战精锐,每个士兵都可以带一个排的,那实际上就是军官,损失一个鲍勃的心都会流血。“为什么还不答复?”电报员:“有回电啦长官,元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