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三章 不夜之都(1/3)

时间来到了正德八年的春天,随着大明国力的日渐强盛,大明帝都的百姓们觉得自己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家中的孩子们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眼看着要捡钱包越来越鼓,桌上的饭菜越来越香,而且在重新核对户籍之后,每个人都领到了一张叫啥身份证的东西。拿着这东西到哪里都可以,不像以前那样出个门还得开路引。现在京城百姓们的户籍可值钱了,只要你是京城的户籍,六十以上的老人领着国家的补贴,孩子免费入学。成年人给安排工作,大明现在正在建设中,哪里都在招人,只要你不懒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一点问题没有。里正、保长这些人也成了吃半拉皇粮的人,为朝廷办事每月有补贴,虽说赶不上官员们的俸禄,但是也着实让这些人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大截。现在这些人为邻里乡亲们办事更加尽心,一方面是身份得到认可,一方面虽然帝国廉政司取代了锦衣卫和东西二厂,没了如狼似虎的缇骑,但是廉政司的人一点不比缇骑差,虽说态度和蔼但是执法严苛,被他们请去喝茶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了的。所以大明各级官员,包括这些不入流的里正、保长都尽心的为百姓做事,那态度倍儿和气。现在帝国只要出台政策,报纸上刊登,里长保长走街串巷组织大家了解新国策,基本上做到了让百姓心知肚明。不这样干不行,因为廉政司的人说不准啥时候就乔装改扮和百姓们拉家常,问答之间里长保长和各级官府做的到不到位全都清清楚楚。五城兵马司也改了,现在叫帝国公安厅,直属于新成立的帝国公安部下面有公安局、派出所。过去巡街的衙役武侯都换了装束,都换成一身黑色的制服,名称也换了,叫做警察。有了警察维护秩序,街面上可是太平的很。小偷小摸的很少出现了,这很好理解,到处都有招人的,直接干活去挣钱多好,也不少挣干啥非得干那下做的事情呢。最让百姓满意的是帝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孩子们读完了九年,考入皇家各类学院的只需交个学费就行,吃住朝廷全包了。就算没考上的,也可以去各类技术学校,毕业之后都有一技之长,愁找到饭碗。现在大明帝国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政策,不管你家有多少孩子都有出路。百姓们没啥后顾之忧了,这日子能不好过吗?过去是熬日子,现在却是过日子,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差别可谓天壤之别。今天,挨着皇城的柳荫街的街坊这倒不是因为朝廷收回朝鲜,那虽说也是大胜,但那个兴奋劲已经过去了。现在大家在看一帮工人正在路边栽木杆子,还往木杆子上拉线安装那种玻璃灯,说是有了它今后不管刮风下雨都不怕大街上黑乎乎了。自古以来百姓们夜间照明都是点灯点蜡,全是灯头朝上,谁见过灯头朝下的,这事看着就新鲜。现在百姓家中也安上了这种玻璃灯,据说到了晚上比油灯亮还不熏眼睛,这等新鲜事咋能不看看。工人们安装完毕,把地面的杂物收拾好就走了,百姓们聚在一起眼巴巴的等着黑夜降临。当太阳落山之后,当对面看不清人脸的时候,街灯唰的一声一起大放光明。“哇,真亮啊!”百姓们拍着手叫好,有的人跑出街巷来到大街上一看,好家伙这里比街巷里还要亮,欢呼声此起彼伏,全城百姓沉浸在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惊喜当中。百姓们纷纷跑回自己家中轻轻一拉灯绳,啪嗒一声,黑黝黝的屋里瞬间一片光明。百姓们激动得跑出家门,互相询问着:“大哥,你家亮不?”“亮,真亮,可美了哈哈哈哈。”孩子们拍着手高高兴兴的跑来跑去,今后他们可以玩到很晚了。“快看!看皇城!”百姓们看向紫禁城,只见紫禁城此时犹如天上的宫殿一般大放光明,明亮的光带勾勒出宫殿那巍峨的轮廓。从紫禁城中还隐约传出欢呼的声音。耀眼的灯光把街道店铺和整座北京城照的亮如白昼。人们欢呼雀跃,纷纷走到街道上,载歌载舞。一道道烟花蹿入空中纷纷炸响,在夜空中形成绚烂的五彩花束。**上,朱厚照和杨廷和等人站起身来,如醉如吃的看着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