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零章 君臣论道(1/3)

朱宸濠的叛乱声势比安化王大了些,但是依旧被控制在很小范围内,并且被迅速平息。南昌城内王守仁暂代江西巡抚出榜安民,遭受兵灾的南昌百姓,均得到抚恤和救济。朱厚照坐镇南昌,使得南昌市面迅速安定,百姓们心中安稳,又见陛下爱民如子,个个喜笑颜开。南昌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了活力,渐渐出现繁华之象。厚照发出圣旨追赠孙遂为礼部尚书,谥忠烈,荫其长子一子孙堪为锦衣卫百户。追赠许逵左副都御史,谥忠节,荫两子,并特准二人入忠烈庙享受祭祀。许逵殉国之时年仅三十六岁,其子尚幼,厚照命人接许逵的两个儿子入国学馆。此时孙遂的长子孙堪、次子孙墀、幼子孙升领着家人带着钢刀从余姚老家赶到南昌,想为父亲报仇。当他们来到南昌的时候,朱宸濠已经死在烈火之中。朱厚照亲自接见了孙氏三子,当面宣读了对孙遂的表彰,随后考校问孙堪三人的学识。孙堪和孙升出自文臣之家,家学渊源学问自然是极好的。更可贵的是这哥俩竟然是当地的武举人,可谓是文武双全的大才。厚照一见心中大喜,立即命人将孙堪、孙升补入皇家军事学院今年的新生中。由于现在还在南昌,一时无法返京,厚照就留这兄弟二人在自己身边,临时充当亲卫,随后命人护送孙墀返乡侍奉孙遂的妻子杨夫人。与此同时厚照赐给孙遂、许逵仪仗,又特派承恩和张钦为钦差,护送孙遂、许逵灵柩返回故里。这还不算厚照下旨在南昌建祠并祀孙遂、许逵,赐祠名“旌忠”。由于孙遂是余姚人,和现任江南总督,内阁阁老谢迁是同乡,所以谢迁亲自为孙遂撰写碑文。禀奏请厚照恩准,于龙泉山南麓建忠烈祠。随后浙江提学副使黄芳书撰《灵绪山忠烈祠碑记》,浙江巡按御史周汝贞于杭州建同仁寺;浙江巡抚刘几、巡按庞尚鹏于杭州涌金门外建忠烈神祠;余姚籍大学士吕本撰文纪事;绍兴知府沈启于卧龙山建旌忠祠等。这些请求厚照一概照准,并传旨唐伯虎在大明日报上刊登孙遂和许逵的忠烈事迹,厚照亲自作序。一时间孙遂、许逵的忠烈传遍大明,为大明百姓所敬仰。待江西安定之后,厚照命伍文定为江西巡抚,佘恩为南昌总兵。邢珣为广西巡抚,徐琏为广东巡抚,戴德孺为福建巡抚安抚地方,推行新政。设西南督军府,命徐宁为大都督,节制江西、福建和两广兵马,令其扫荡西南盗匪,清剿朱宸濠余孽,以近卫军为蓝本编练新军,其余有功人员尽皆升赏。王守仁在平叛中居功至伟,厚照改江西总督为两广总督,首任两广总督的头衔就落到了王守仁头上。除此之外,封王守仁为新建伯,文华殿大学士,入阁辅政。至此,正德朝内阁七大阁老算是到齐了。而此时王守仁也才不到四十岁,算是大明内阁中最年轻的阁老,堪称前途无量,守仁大名一时间传遍天下。正德四年九月,北方已经是秋风阵阵,而南昌却依旧是繁花似锦温暖宜人。朱厚照在南昌城外校阅三军之后,当场表彰本次评判中的有功将士。内阁制定出来的军功奖励制度,第一次正式颁行。当朱厚照将一枚枚奖章别在有功将士胸前的时候,将士们沸腾了,陛下万岁的喊声如山呼海啸一般。王守仁羡慕的吧唧着嘴说:“陛下,这奖章实在是呵呵,戴在身上实在是呵呵呵……”厚照扑哧一笑说:“我的爱卿,有话就直说。内阁正在制定针对文臣和有功于国之人的奖励条列,告诉你,你这枚奖章是军功章,想要得到帝国勋”守仁:“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得到陛下亲手颁发的帝国勋章的。”“哈哈,守仁,你看现在两广日趋稳定,你就随朕到南京去吧。许久未见谢卿了,怪想的。顺便坐坐咱们远洋舰队的战舰,检验一下战舰的质量。爱卿以为如何?”“臣愿随陛下通往。”厚照离开南昌,全城军民倾城而出一直送到了江边。直到厚照登舰离开,还有很多百姓顺着江边奔走相送。王守仁站在厚照身边,激动的看着正向百姓们频频挥手告别的厚照,不禁想起当年在通州码头见面时的情景。“陛下,您该亲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