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他还不够昏(1/3)

正德元年九月,朱厚照准许谢迁、刘健辞官,杖责戴铣等人,将王越发配南京充军,任命刘瑾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追查所谓朋党的消息传遍天下。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那个聪慧仁义的太子,怎么突然变成了不纳忠言,信任宦官的昏君了。宠信太监的后果老百姓心里都知道,汉唐不说,本朝的权宦王振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那可是让大明十几万精锐全军覆没,包括兵部尚书在内的66位大臣战死,就连大明英宗都被瓦剌鞑子给俘虏了的罪魁祸首。如今陛下不吸取教训却对刘瑾信赖有加,这不是又走了英宗的老路了吗?那些被杖责的哪个不是正直之人呢。谢阁老和刘阁老,那可是大明朝廷的两根支柱,就这样被轰走啦?陛下这是要干什么呀。*^最_新/章_节上酷匠?;网各地官员们心中也是慌乱,正直的人哀叹当今陛下年幼不懂事,听信奸佞的蛊惑。投机取巧之辈则是四处打听找关系寻门路,想和刘瑾拉上关系。拉上关系为的是啥,升官呗。怎么拉关系,行贿呗。行贿的钱从哪里出?从老百姓身上刮呗。刘瑾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招,让当今陛下每天上朝的时候都是敷衍了事,有时候索性就让刘瑾和内阁商量着处理朝政。如此一来刘瑾大权独揽,对当初弹劾他的人进行打击报复。首先针对的自然是谢迁、刘健,刘瑾对谢迁是恨之入骨的,为了报复这俩,刘瑾先是撤销了皇帝给予二人的赐官授爵的诏命。谢迁、刘健是辞官的,按理皇帝应该给予赐官授爵,这既是对两人功劳的表彰,也是一种荣耀。但是刘瑾未经请示就自作主张予以撤销,还追回了皇帝赏赐的玉带和官服。更有甚者,受二人牵连的被撤销授官诏命的老臣竟达六百七十五人。刘瑾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人的颜面扯下来用脚踩,为此李东阳劝阻刘瑾,但是刘瑾如今大权在握谁的话都不听,该咋办还咋办。更为过分的是,刘瑾借口浙江推举的德才兼备的人,如余姚人周礼、徐子元、许龙,上虞人徐文颜都是谢迁的同乡,而草拟的诏书又出自刘健之手,胡说余姚隐士这么多,肯定徇私勾结,互相拉扯,势成朋党。并以此作为谢迁、刘健的罪状。他假传皇命,将周礼等人关进监狱审讯,还企图逮捕刘健、谢迁,抄没两家财产充公,幸亏李东阳竭力为他俩解脱。结果,周礼等人统统发配到边疆服役,刘瑾还下令:从此余姚人不得入选京官,只能派作县令。不过刘瑾没忘了当初答应焦芳的事情,焦芳入阁显然是刘瑾向朱厚照提出的建议,而且擅自增加陕西乡试名额至百名,也给焦芳增加了河南乡试名额九十五名,以此来邀买人心。如此行径令天下读书人大哗,纷纷上书朝廷,要求铲除奸佞。但是招来的的却是无情的打击报复,很多读书人辛苦博来的功名被取消,造成了各地都有学子自尽的惨剧。刘瑾需要忠心的手下,培养手下没钱可不行,于是他建议朱厚照将各省库藏尽输京师,从中贪污大量银两为己所用。有了钱就可以拉拢更多的人,刘瑾的亲信不看能力和忠诚度,只看孝敬多少,给钱多的分到好地方为刘瑾敛财,于是在朝中形成了以刘瑾为首的阉党。刘瑾借此大搞大搞钱权交易。各地官员朝觐至京,都要向他行贿,谓之“见面礼”,动辄白银千两,有的高达五千两。有人为了行贿,只好贷于京师富豪,时人称为“京债”。凡官员升迁赴任,回京述职,都得给他送礼。刘瑾的专权使朝政混乱,他的索贿受贿也直接导致了地方矛盾的激化,给大明百姓带来了无穷灾难。正德元年十月,刘瑾借口朋党已经查清建议将戴铣、王守仁等人发配边疆,朱厚照诏准,并亲自指定了发配地点。对此刘瑾是无所谓的,只要能把碍眼的人赶走就行了。与此同时,刘瑾还想把户部尚书韩文等人撤职查办,由于李东阳、杨廷和以及焦芳劝说才改为罚俸降级。刘瑾还找了个借口将五官监候杨源,也就是说有贼星的那位杖责至死。诸如此类倒行逆施不胜枚举,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暗中送给刘瑾一个绰号“立皇帝”。这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