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突变(2/3)

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相互之间早就认识了。以前相遇时说话很是随便,相互之间开黄腔,扯荤段子,也没个遮拦。今时不同往昔,现在不行了,人家由七品知县升格为四品知府,平起平坐的哥们弟兄摇身成了顶头上司,别说几个知县不适应,就连刘知府也觉着有些不对劲。

就这样,几个人在府衙公堂上尴尬的气氛中枯坐了半晌,聊了聊天气,闲扯了些各地的奇闻,便如释重负地散场离开了。

刘知府接下来的几个月倒也清闲。他每天坐在府衙喝喝茶,有一搭无一搭地忙忙公务,无聊的时候就往徽州会馆跑,跟一帮富有的徽州同乡吃饭聊天,喝茶叙旧,幸福得跟神仙一样。

可是随着临城贾知县一份公文的到来,这一切都改变了!

刘知府对他的继任者贾知县没什么好感。这贾知县年纪虽轻,但是却迂腐的要命。

东昌府所管辖的几个县的知县虽说肚子里对刘知府不服,但是都知道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道理。在大清朝当官吃俸禄也不容易,每年都有定级考成,他们定级考成是好是坏,全凭刘知府的一张嘴。定级考成高了,三年后升迁有望,如果稀松平常,官位能不能保住都是大问题。因此之故,虽然满肚子不服气,但是没过几天,还是都纷纷给刘知府上供送礼。

唯独临城的贾知县是个例外。刘知府离开临城半个多月,贾知县继任了临城知县的职位。贾知县到临城上任之前,从东昌府经过拜见刘知府,让刘知府意想不到的是他自己两手空空地到了府衙,初次拜见上级,连个见面礼都没有,这成何体统?

毛头小伙贾知县当着他的面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一番为皇帝效命,为百姓解忧的决心,然后一阵沉默,就告辞回去了。打那以后,就再也没有来过。

刘知府对贾知县没有什么好感,所以当他最初听说临城闹辫子党的时候,他不仅不慌张,心里还不免有些幸灾乐祸,琢磨着贾知县这次有乐子看了。

可是没过几天,他就高兴不起来了。临城县衙抓住两个割辫子的和尚以后,把审讯和尚的公文呈送到府衙,当他最初看见净心和尚死在公堂之上的消息以后,刘知府还觉着应该利用这事好好教训教训贾知县,在大清国的公堂之上死了嫌犯,这算是不大不小的事故,虽不至于撤掉贾知县的官职,但也足够用了羞臊羞臊他。

可是继续看完公文后面的内容,他开始头皮子发麻,浑身紧张,惊慌到极点的时候,一哆嗦,手里端着的茶碗“啪”地掉在地上。

贾知县在公文中白字黑字,说的清清楚楚:据割辫子党正一和尚供认,梁五爷上吊自杀跟割辫子党有关,梁府找不到的丫头翠花跟割辫子党也是一伙的。

刘知府心里开始乱腾起来了,正一的证言直接证明了梁府的管家老白跟梁五爷那桩案子没有关系,而且翠花本应作为主要怀疑对象却轻而易举地忽略了。

他当时为了当上东昌府的知府讨好梁六爷,本以为这案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了结了,可是做梦也想不到这么快就出现了问题。

这案子当时是他审理的,人命关天,如此一来,失察的责任无论如何也推卸不掉了。更让他惶恐的是事情越闹越大,有人竟然敢跑到性海寺纵火,好端端的一座寺庙,百年古刹被烧得只剩下断壁残垣,焦土烂瓦,让他崩溃绝望是还烧死了和尚。万一巡抚大人追查下来,他的麻烦就大了。

刘知府不知所措,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府衙公堂上团团转,他好不容易冷静下来,决定这事他不能自个担着,这些事肯定都得上报到京城刑部,万一上面追查下来,他先得找好靠山。

他赶紧给梁六爷写了封秘信,把这事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写清楚了,然后又用了很长的篇幅强调梁五爷这事暴露后的可能后果。

写完信以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