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两军对垒(1/2)

上官金鹏道:“正是此理松锦大战是明清两国一场事关生死的大决战,而它恰恰是由两座不起眼的孤城引起的,并发生在对清军有利的地域内,这足以看出发动这场战役的清朝是有预谋的,而明朝显然没有对两国的最终对决进行总体策划,完全是因为偶然事件仓促冒险,焉有不败之理这次惨败使明朝输掉了最后的赌注,如今的面临的时局才会如此严峻。表面看来,这次战败是崇祯、洪承畴的过错,其实早在袁崇焕构筑宁锦防线时,就已经为这场惨败埋下了祸根。以清军的战力,未必就攻不下锦州和宁远,他们就是要采用围城打援的策略,攻明军所必救,一步步将明军诱出山海关加以分割消灭。这条宁锦防线已由防御清军进攻的坚盾,转变为绞死明军的套锁,实在是可悲可叹大明朝所有的精锐军团几乎全部都是在这条防线外面被清军歼灭的,白白闲置了一条世界上最坚固之防线,真是愚不可及了反观清军,数次入塞都没有强攻京城,是何等谨慎双方统帅之高下显而易见了。”

段鸿羽道:“明朝现在势如累卵,已经无力回天了”

上官金鹏道:“不然明朝现今局面虽已大坏,可远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南北二京尚在,只要收缩战线,好好守住山海关,清军便是再过一百年也攻不进来。明朝现今的国力,已根本无力应付两线作战,当前首要任务便是加快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只要朝廷肯用能臣,并非无力回天。”

段鸿羽道:“可现在朝廷里都在大谈议和,根本无人愿战”

一听“议和”二字,上官金鹏勃然大怒:“议和一事决不可行。主和者皆可杀议和是对民心士气的巨大打击。试想一下,敌人所以与你议和,就是因为根本无法灭亡你。如果它可以轻松获胜,是绝不会提出和议的。就像南宋与金的议和,就是因为金朝看到南宋义军强大,灭亡南宋已无可能,才接受了议和的条件。有好多不明真相的人竟把宋金议和都归功于秦桧,真是天大的误会。秦桧之于宋金和议,实无任何功劳。南宋和议的条件是无数义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殊死血战,金朝根本不会接受议和。是以,只有打出来的和平,绝无谈出来的和平。还有一点大家可能忘了,那便是棋局是由两个人下的,不可能只由一方任意而为。当年金朝最大的失策便是与南宋议和,没有集中全力灭亡南宋,最后才在蒙古和南宋的夹攻下惨遭亡国下场。以皇太极、多尔衮的英明,不可能想不到这点的。不要以为只有我们在历史中汲取教训,敌人也同样如此。如果没有金朝的前车之鉴尚可,有了金朝的教训,以皇太极、多尔衮的行事手段,是绝不会放过大明朝的,必灭之而后快,是以和谈一途,实不可取。更重要的是,一旦议和,又会使人产生侥幸心理,更加缺少同敌军一战的勇气,长此以往,就会使我**心民心尽失。现今只有一条路,便是把那些主张议和者全部杀掉,任用忠勇敢战之人,做最后之努力。孤注一掷,死中求生,死为手段,生为目的,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段鸿羽本来想说服上官金鹏,让他加入义军,归到闯王的旗下,谁想不但没说服对方,反而险些被对方说服,暗道:“无论上官金鹏是敌是友,总之是个了不起的人,古人云三人行,心有我师焉。我不如拜他为师,也可长些见识”便道:“先生学识过人,在下想拜先生为师,不知先生可否答应”

上官金鹏大笑道:“老夫不过是胡言乱语,一个江湖游子哪敢乱谈时局我也只敢在公子面前略谈一二,公子惊才绝艳,在下实不敢当”

段鸿羽道:“先生不必过谦,在下只是随先生学习救国之法,实无另外企图”

上官金鹏见段鸿羽诚心拜师,这才答应。段鸿羽行过拜师之礼,算是正式成为上官金鹏的弟子。

此后几天,段鸿羽在飞蛾军中每日研读上官金鹏的著作,见识大有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