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非洲一样的渔家(2/4)

说。其实这就是后世所谓的炒作,不过是被动炒作,而不是后世那样无耻地自我炒作。叶芦伟有些郁闷,整个收购活动,他都没怎么出现在大众面前,不知怎么还是被准确地认为是领头人。哥的光辉连藏在乡下,也挡不住你们明亮的狗眼啊。洪七爷很干脆地同意了每船每人每天十元钱的价格,可以按叶芦伟需求,组织十条以上的船。渔家是最后被改革的一群人,虽然解放后就给他们分了土地,但直到现在,也有几家人拒不耕作,死守着嘉陵江和洪家沟那段小河打鱼为生,日子过得是相当的非洲——既黑又穷。多年后叶芦伟看报道,说非洲人快饿死了,怎么也想不明白,守着能养活大量野生动物的肥沃大草原,却生生把自己饿死。后来才想明白,这不是天灾,是人太懒生生搞出来的**。叶家湾人均耕地才一亩多,包产到户前是附近有名的穷湾,光棍多得一群一群的。但包产到户后,仅三年左右,叶家湾穷则思变,变成了附近杀年猪最多的村子。到了十几年后,叶家湾近百户人家除了两户人守着老家外,其它的全部舍弃盖好的两层小楼,去了各个城市买房子育孩子,是附近最早也最彻底的打工致富村。什么也没靠,就靠着一个“勤”字。看到集中过来几条小木船上的渔民,叶芦伟就想起了后世关于非洲的报道,可能也非常的适合这些顽固的渔民。传统之所以是传统,就是它长时间地得到尊重遵守。洪七爷的渔船现在就遵守传统,不能过江心线。这个江心线,不是一条可以看见的线,也不是水面宽度除以二的线,而是江水主河道中心线。这么说吧,就是水流最大最快的那条线。叶芦伟搞定洪七爷,连人带船雇了五只,却还是只能坐渡船过河。这时候的渡船,是县水运公司的,国营企业呢。嘉陵江龙光镇段江面宽度,夏季差不多有七八百米,没有对讲机的时代,洪七爷们自然有其它通讯手段,主要就是挥手、摇衣服加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算是早期的旗语。这旗语外人懂得起的太少,过江时叶芦伟聪明地带上了一个“鱼猫子”(打渔人)当临时通讯员用。小龙镇位于嘉陵江左岸,嘉陵江到了这里突然向右转弯,让左岸的小龙镇生活在“外弯险,内弯浅”的外弯。这个内外弯的差距有其科学道理,外弯水流急,内弯水流缓,所以小龙镇被冲刷得成了怪石江岸,而龙光镇却是宽阔肥沃的河泥滩涂,江边芦苇最宽的地方近一公里,整个内湾有近五公里长。九十年代初的芦苇森林里,水鸟成群,水毛子(水獭)成队,春夏捡野鸭蛋都能养活好多人。叶芦伟自己就有进去捡野鸭蛋迷路的经历,还好知道听着水声先走到江边,再沿江边回到大路。小龙镇尴尬的江岸一无所出,唯一一个优点就是港口水深更大,偶尔有大船泊在小龙镇过夜,让小龙镇看起来更威武一些。实际上的小龙镇因为位置高不怕洪水,所以只有一条街,没有诗情画意、入得画、上得电视、做得古镇的河边街。叶芦伟和何二流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学习生物,彼此学习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但做为各自领域的学霸,眼界和足迹比普通人宽广是一样的。不要以为何二流这种不读书的人就“不学无术”,“术业有专功”这句话才是真理,可惜大多数人,把书面那窄得可怜的知识理解成全部的“术”。何二流不依靠任何人,自己能在十几年时间里从一个“不学无术”的二流子,打拚到身家近亿,绝对不是大多数“读书人”理解的运气好、屁眼黑。前一世,何二流主营业务是劳务承包和国际低端劳务输出,从叶芦伟给他打理的情况看,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有良心的企业家”。从来没有长时间拖欠民工工资,从来没有各种坑爹扣钱管理制度,管理可以说比多数国企更人性化。何二流这人对自己能力的理解,就是后世那句著名的话:把专业的事给专业人员去做。用人的水平非常之高,主力员工的认同感、粘合度超出市场平均水平很大一截。这样的没读过多少书的人,你们“读书人”不能武断地说他不爱学习,他学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