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莫有通存通兑(2/3)

的。说了你不要多心,我姐夫就是西南丝绸厂的销售经理,你之前说是厂里的销售,我问了他,他说没你这个名字。”王胖子笑了笑,见叶芦伟丝毫没有被拆穿的尴尬,接着说道:“我绝对不是怕你骗我,我是怕你以后不供货给我。像叶老弟这样有能耐弄到整车货的人,老哥哥我是盼星星盼月亮啊。”叶芦伟基本相信胖子说的是真的,还有一个意思他没说,之前开价七十元每公斤也不是乱开的,叶芦伟估计现在海边的离岸价格差不多就是七十到八十之间。这时节利润丰厚,价格粗糙,没人计较几角几分,谈价都是按块,最后计算总价都是去零取整。王胖子相信以叶老弟这举止谈话,猫不定是哪家少爷趁暑假出来混零花钱的呢,人家连离岸价格都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完全不懂的半大小子。叶芦伟托初中女同学家里母亲是丝绸厂技术员的福,前一世两人喝茶时经常唏嘘西南丝绸厂这样大的企业,说垮就垮了,上万人瞬间成了失业人员,顶着一个“下岗工人”的名字在社会上随波流浪。两人都有不少亲友在这个厂上班,好多人甚至是一家人都在这个厂里。全家失业的痛苦,远远不是电视里那点经济数据可以表达出来的。上一世,叶芦伟同村的一家就是这种情况。全家失业,那点安置费买米都不够,因为是“农转非”了的,又没有了土地。儿女年轻不好意思出去要饭,全靠年过半百的爸妈,半下午去街上捡烂菜叶回来生活。满红玉外表坚强,实则内心柔软,见不得人家受苦,瞒着全家帮衬了那家人不少粮食。后来叶依衣发现了,还跟老妈大吵了一场。那时候叶依衣大约十七八岁,正是女孩子花钱变得厉害的高中时代,满红玉送出去的粮食,在她眼里足够换好几件“港货”衣服了。王胖子两年多来,托着销售经理姐夫的福,在蜀川转悠了个遍,尝尽计划经济余韵的苦尾。姐夫主管销售,长年在广周推销丝绸成品。现在这个时间,还没有开始直接出售生丝给日本和韩国,大约要到明后后年,各级机构完全消化了南巡的精神,才真正会放开对私营经济的管制。像王胖子这种先富起来的,会第一时间建立剿丝厂,大力收购蚕茧剿丝,然后把生丝“高价”卖给日韩,给瓦片国丝绸产业的极速垮塌贡献微薄之力。国营丝绸产业离开了盘剥蚕农的浮利,加上管理层糜烂到无可救药,被私人企业两年之内就完全击垮,五年之内整个瓦片国的丝绸产业,完全沦为日韩的生丝生产地。到了那时候,国际蚕茧价居然会被人家打压到每公斤五十元左右,远比现在的价格还低,真是丧尽天良啊。而国内丝绸业全面坍塌后,连几千年传下来的什么蜀锦苏绣所需要的丝绸,都要靠进口,三千年基业被人打脸打得肿成冬瓜,把老祖宗的脸丢得干干净净,死了只好烧成灰,封印在水泥盒子里,根本不敢埋土地下去见列祖列宗。可惜的是,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没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现在正处在追求外资的阶段,很快就会进入基础工业重复扩张,再后来就是圈地等等。为了所谓的外汇,如果不是伦理水平还没败光,可能女人都会被送去换汇。最近这两年,国营丝绸厂还能靠地方行政手段,控制采购血汗蚕茧。等打工潮开始蔓延,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广阔后,嘉陵江畔的传统种桑养蚕收益太低,会逐渐被放弃,然后桑蚕业向更穷更闭塞的地区转移。一直到叶芦伟穿越过来前,在金沙江河谷一带,桑蚕业还是当地农民的经济支柱,不过早已沦为日韩的廉价原料基地,以那时的物价水平,蚕茧才三十多元每公斤。叶芦伟自己家是多年的养蚕户,后世多有关注这个产业的情况,知道这两年是投机倒把的最后机会,所以才想起利用这个窗口期挣点小钱。更重要的是他想试试这里的历史,与前世有什么不同没有。如果不同,他也趁早放下对未来的期望,安静地做一个荣华富贵的穿越美男子。如果相同,那他就什么都不需要做,安静地等着自己未来二十年历史重播就可以了。王胖子跟叶芦伟推心至腹,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