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八章 前因后果(1/2)

当唐周出现在张让名下的郊外庄园时,刘鑫便想清楚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确切的说应该是唐周为什么会背叛黄巾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唐周应该是张让的亲信,在张让察觉到张角的太平道日益壮大时,张让便坐不住了,于是派出唐周前去张角手下当卧底。在张让的扶持下,唐周很快便获得了张角的信任,并且与马元义结识,而且一路顺风顺水,很快便成为了黄巾军中的中高层领导,开始接触到黄巾军中的内部机密。这时的唐周已经发现了张角的野心,于是唐周立马与张让联络,并且告知了张让这个秘密。张让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自然是无比震惊,毕竟张角在他的心目中应该只是一个乡野出身的神棍罢了,靠着一些子虚乌有的小把戏骗骗那些愚民,没想到张角竟然已经有了推翻大汉的野心。不过张让现在也应该处于迷茫期,正在思考汉灵帝死后自己的退路,毕竟沉迷**之中的汉灵帝,已经是一副随时会驾崩的样子,张让必须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而在这之中最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汉灵帝的子嗣问题了。汉灵帝的儿子虽然不少,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早夭,除了被养在宫外的刘辩,而刘辩则是何皇后所生,而刘辩的舅舅便是何进!张让自然是知道何进对自己的态度,绝对是想把自己找个机会给杀死的,所以汉灵帝驾崩之后,只要刘辩一继位,何进便有机会杀死自己,不对,应该说是肯定会带兵杀入宫中,取了自己的项上人头。更何况刘辩年幼,何进作为大将军,又是刘辩的舅舅,刘辩继位登基之后,何进绝对会成为摄政王,到时候自己的家人也会被牵连其中,这是张让所不想看到的。于是乎,张让对于张角的阴谋表示沉默,他必须要思考自己在这件事中应该保持怎样的立场,才能获取最多的利益。正因如此,张让对于黄巾军的态度开始模棱两可起来,继续安排唐周卧底于张角手下。不过就在这时,汉灵帝的又一个儿子——刘协出生了。刘协是王美人的儿子,一开始张让对刘协的事并不上心,因为精通宫廷之事的张让非常明白,何皇后是不可能看着刘协好好长大,威胁到自己儿子的地位。但是不知为何,到了公元184年时,刘协还是活的好好的(其中也有董太后亲自抚养刘协的原因,让何皇后也不敢轻易出手),而且深受汉灵帝的喜爱(因为刘协一直被养在宫中,而刘辩则在宫外道馆中长大,所以汉灵帝与刘协更加亲近),所以这时的张让也开始有了一个新的想法,甚至有些疯狂的想法。那就是扶持刘协继承大统!刘鑫不得不承认,张让的这个想法十分疯狂,但又很有成功性,毕竟汉灵帝相比于刘辩更加亲近刘协,而十常侍又是汉灵帝的亲信,只要在汉灵帝驾崩之前获得遗诏,又或是学习前辈赵高自作主张修改遗诏,大可以立幼不立长,让刘协继承大统。只要计划成功,张让便有机会反将一军,找何进好好的“聊一聊人生”了,而且还能控制年幼的刘协,摄政大汉,借此走上人生的巅峰。所以这时的张让,在接到唐周的最新消息,得知张角准备谋反时,张让便下定决心要揭发张角的阴谋。于是乎,唐周在张让的安排下向何进告密,从而逼迫张角提前发动黄巾起义。只不过张让没有想到,自己最后还是没有做成赵高,如果张让能够预知未来的话,说不定张让会选择投靠张角,帮助张角夺取洛阳,抓捕汉灵帝,到时候历史便会是另一个样子了。想通了这一切的刘鑫,不由得摸了摸下巴,果然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张让竟然选择了一条回报巨大,但是风险更大的道路,结果事与愿违,张让拥立刘协继位的计划宣布失败,自己投河自杀,最后这一切倒是为董卓做了嫁衣,而董卓也算是“投桃报李”,完成了张让的遗愿。这一切还真是讽刺啊。不过现在是公元181年的年初,刘协现在还没有出生,所以刘鑫推测,张让现在的态度要么是模棱两可,要么就是偏向于张角的,自己想要揭发张角,就必须得迈过张让这道坎才行。而现在在洛阳郊外的唐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