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零八章 首相(六)(2/3)

地,利于放牧,也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但不利于种植。不过河北路东南方向却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桑麻与纺织业。河北的绢被称为精绢,正反两面皆是光滑一致,其他地方所产的绢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说南方的粗绢,即便是山东精美的丝绢,也比河北之绢每匹相差两到三百文。与技术因素无关,而是土质,这里的土质造桑叶营养成份不同,桑叶又造就蚕丝质量不同,蚕丝的不同又造就了绢的质量不同。

贝州也是其中最好的地区之一。

所以郑朗说这些老百姓是吃饱了饭撑着,除了大灾之年,何必要反?

主要死的人太多,心灵的创伤难以抚平。

但经过治理,贝州,也就是现在的恩州城渐渐走上正常轨道。

来到城外,看着农民在收割麦子,郑朗亲切地问着一个农民:“翁翁,今年收成如何?”

“相公,还好吧,侥幸风调雨顺,会有两石。”

“两石啊……”郑朗低声道:“若是收成不好呢?”

“收成不好就好说了,有时候颗粒无收,有时候仅能收一石麦子。”

“那纳税怎么办?”

按照宋朝制度,一亩地取十收一制,也就是一斗到两斗粮税,实际不止的,两税始重,有的地区一亩地的税务能征到三斗多,外加两百文夏税钱,两百文若是买麦子,都能买到六斗多,买米,也能买到三四斗。还有呢,各种各样附加税。

“靠天收啊。”

“相公,可不是,若是灾荒到来,我们生活便无了着落。”

郑朗无言以对,在封建时代,论农民最好的时光,不是在唐汉,不是在明清,而是在北宋,北宋最好的辰光是在赵祯朝。

凄苦如此。

叹息一声,其实还有办法解决的,降低两税,取消各种附加税,百姓就能松一口气。但面对宋朝这种沉重的支出,比例占到百分三十多的两税,谁敢取消?

老农也盯着郑朗,略有些好奇。

宋朝官员没有想像的那么好,但作为亲民,历朝历代的官员皆不及宋朝。

即便是一个农民,也能与宰相拉家常。

老农看出郑朗眼中悲天悯人的情绪,嚅嚅道:“郑相公是一个好官。”

“翁翁,我一年薪俸补贴,能接近三万贯,象你们这样的家庭,最少四五千户才养活我一人,敢不做一个好官吗?”

老农听得有些发呆,第一次听到这种言论。

郑朗又走向下一家。

微热的夏风吹来,忽然这个老农民想哭。

转了转,向城中返回。

蓝元震的圣旨到达。

郑朗还是很客气的招待。

对太监郑朗不是很排斥,有时候看到这些太监,郑朗时常想到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将各地监司太监召回,压缩东西两厂权利,所有文官集团欢呼雀跃。

但做错了!

甚至这个为后来无数人讴歌的政绩,成了明朝灭亡最重要的因素。

比小冰河,比没有重视推广杂粮占的比例更大。

无他,明朝之所以在中后期出现太监专权,不是皇帝昏庸,而是形势需要,文人集团肆无忌惮,不仅压缩着皇帝的权利,他们也利用手中的权利侵吞着国家的利益。有了太监,可以形成掣肘,使皇帝能够艹纵国家大政。有了太监为各监司,他们不可能从普通百姓身上敛财,必拿大户下手,替国家将财富从豪强文人集团手中抢回到国库当中。

崇祯杀了魏忠贤,将权利无限下放给评议人集团,明君了,错。几年下来,国库渐空,再加上积弊严重,数次辽东大战,国库不但空了,而是负债运转。

陕西大旱起来,国库空空如也,不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