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诸侯内乱(2/3)

使神差地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诸侯盟主,天下士族领袖,袁绍声势滔天,甚至已经开始“承制(大致意思就是替天子任命)”任命地方官吏,因为天子在董卓手中,各地诸侯一方面要举着反董的义旗,却又要上表长安朝廷任命官吏,而袁绍和其他各地的诸侯但凡需要任命新的官员上任,都会恭恭敬敬上表长安朝廷,至于董卓答不答应,天子答不答应,他们不在乎,上表之后,就默认朝廷答应了。

孙坚终于从洛阳回到南阳了,原因不是袁术封他为豫州刺史,而是袁绍也封了一个豫州刺史!

扬州境内并非所有士族都支持袁术,也有支持袁绍的,会稽郡大族周家便是如此。

袁绍得陇望蜀,想要先派人坐镇豫州,于是封了会稽郡周家周昂为豫州刺史。

得知消息的孙坚立马挥军南归,来到南阳郡后向袁术请战,嘴上说是要去豫州上任,可实际上是去了结前仇旧怨。

年少刚刚成名时的孙坚出自吴郡,恰逢会稽郡有豪族叛乱,孙坚年少气盛领了朝廷旨意杀入会稽郡,一举平息叛乱,但也把会稽豪族一个不剩得罪完了,其中周昂三兄弟为首的周家便是其中与孙坚斗得最激烈的代表,在当时会稽郡的豪族来看,无论孙坚是顶着朝廷官帽还是扬州吴郡同州人的身份,在他们眼中都是“侵略者”。

后来孙坚升官离开了扬州,很大功劳也是会稽豪族暗中推波助澜,孙家与会稽郡豪族的仇也就此结下。

孙坚一生做过很多他永远都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的事情。

比如年少杀入会稽郡平乱后触犯会稽豪族利益而产生的仇恨,一直延续到了子子孙孙。

再比如,在荆州做长沙太守时,孙坚越境讨贼甚至跑去了扬州庐江郡,因此结识了庐江大族周家,他的儿子也与周家一名少年结下兄弟之缘。

周昂要上任豫州刺史,孙坚肯定不答应,按先后来说,袁术封孙坚为豫州刺史在前,袁绍明知如此,却还要封周昂为豫州刺史,其中的敌意已经昭然若揭了。

心中本就对袁绍充满怨恨的袁术公然与袁绍决裂,写信给公孙瓒甚至明言袁绍不是袁家的人。

这一场豫州刺史争夺战还牵连进了公孙瓒,公孙瓒与幽州牧刘虞十分不合,起源是在二人对待杂胡外族的态度上,公孙瓒要赶尽杀绝,刘虞主张怀柔,分歧到了最后就成了对立。

刘虞想要解救天子,所以派了兵去支援袁术,公孙瓒从中作梗,派了弟弟公孙越一同随行,到了袁术那里后,让袁术斩杀了刘虞的将领,吞下刘虞派来的兵,刘虞和公孙瓒也就正式翻脸。

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是袁术派孙坚去打袁绍任命的豫州刺史周昂,公孙越也去了,而且战死!

公孙瓒把这笔账算在了袁绍的头上,于是有了借口与袁绍开战。

这一场豫州争夺战的结果自然是袁术大胜,拿下豫州大多郡之后,袁术就属地而言已经不逊色任何诸侯,他拥有荆州北面的南阳,大部分的豫州,以及大半个扬州。

一时之间,袁术隐有横扫中原的气势,他准备休整半年,而后一鼓作气拿下荆州,一统南方。

这一场豫州的战事,将混乱的中原诸侯混战的形势变得略显清晰。

公孙瓒之所以把族弟公孙越之死算在袁绍头上,究其根本是公孙瓒需要借口与袁绍开战,袁绍领了冀州牧,公孙瓒在冀州东部的势力就变得被动,而一旦对决,则握有了主动权,公孙瓒与袁绍在黄河以北的争斗,已成了一山难容二虎之势。

袁绍与袁术也撕掉了虚伪的友好面具,一南一北,虽属地并不相连,无法产生直接的对决,可二人却形成了政治敌对。

一直忌惮袁术的刘表知道袁术迟早要图谋荆州,于是在荆州呼应袁绍,反对袁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