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我心似君心(下)第三更(2/3)

,最爱的就是这种黄酒。看样子,扬州张季龄和太子杨广之间的关系,恐怕不比寻常。

郑言庆有些佩服郑世安了!

如果郑世安懈怠半分,说不定就会引起郑家和张季龄之间的矛盾。

正如郑世安所说,郑家不会害怕张季龄,但惹上一身腥臊,终归不是一件美事。

而且,看着张仲坚那赤红虬髯,郑言庆感觉有些眼熟。

张仲坚的身后,还跟着两个男子。一个是布衣粗衫,年纪在三四十左右,颇有出世风姿;而另一个年纪不打,也就是二十出头的样子,面色黝黑,形容沉稳。

张仲坚介绍道:“这两位是我在途中结识的好友。

这一位是孙思邈孙先生;这位小兄弟叫杜如晦,是工部尚书杜果杜大人的孙公子。”

“啊!”

郑世安不由得吃了一惊,连忙上前行礼。

杜如晦倒也罢了,可这位孙思邈,他却是久闻大名。

据说,这位孙先生七岁就开始读书,能曰诵千言,也就是一天能背下一千字的文章。到二十岁的时候,可以说老庄,论佛家的《金刚经》,被世人称之为‘圣童’。

出生于京兆华源,也就是后世的陕西耀县。北周静帝时,隋文帝杨坚辅政,曾想要征召孙思邈做国子博士,却被孙思邈拒绝。此人不好仕途,颇有些淡泊名利。好清玄,喜欢炼气养形,后来学道于太白山,专门研究长生之术,医术高明。

所以,世人称孙思邈的时候,就赞他有名士之风。

许多世家大族,争相请孙思邈为座上客,其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孙思邈不是门阀出身,也没有做官。可偏偏许多人提起他的时候,都会流露尊敬之色。

郑世安身为安远堂的管家,对孙思邈也要毕恭毕敬。

至于杜如晦,祖父虽然做过工部尚书,但说实话,并不能引起郑世安太大的关注。

郑世安不关注,却不代表郑言庆不关注。

孙思邈的大名,他自然也听说过;可杜如晦的名字,对郑言庆而言,无疑更响亮。

房谋杜断,说的就是贞观年间的两位名臣。

一个是房玄龄,另一个就是杜如晦。言庆在心下倒吸一口凉气,见郑世安似乎有些怠慢,他忙轻轻拉了一下郑世安的衣角,然后看了看杜如晦,又看了看郑世安。

郑世安明白了,郑言庆在提醒他,不要厚此薄彼。

他的确是不怎么注意杜如晦,但既然孙儿认为他不该如此,郑世安也不好太过分。

与孙思邈见过礼后,他向杜如晦拱道:“杜公子,久闻大名。”

杜如晦却眉头微微一蹙,冷声道:“如晦不过一介书生,至今白身,并无功名在身,郑管家又从何听过我的名字?”

很明显,杜如晦也觉察到了刚才郑世安的轻视,心中略有不满。

与后世房谋杜断的杜如晦相比,此时的杜如晦,正是年少气盛的年纪,全无后来的老辣果决。郑世安脸色微微一变,显得有些尴尬。他本是一句客套话,若不是看在言庆的面子上,也未必会理财杜如晦。哪知道,这杜如晦竟然如此狂傲。

郑言庆见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