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官军(1/3)

,他是要借这几位军爷的势,压一压秦家,让老爷太太不敢为难二奶奶”

“换防?”秦老先生怔了怔,有些意外

大同与榆林都是边城,分属两位王爷的藩地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就有了两地边军三年换防一次的规矩,也不知是不是朝廷为了防止藩王掌控边军兵权,才想出来的主意那年秦平的上司被换防到大同,秦平才得了升迁的机会,只是把机会让给了弟弟秦安本来只是在大同待三年,就要回榆林的,不过他运气好,得了大同那边的上司赏识,换防结束后,便留在了大同,还升了职

若说榆林卫的边军,有从大同那边换防过来的,那是一点都不奇怪这些人在榆林卫待上三年,不定就要被调到哪里,就算能回到大同,估计也不会在原来的位置上了何子煜若是在大同就跟其一位军官熟识,想要借对方之力,也是人之常情

秦老先生不明白的,只有一件事“既然是驻守金鸡滩的边军,又怎会跑到临县去?还随意到米脂县来办私事?难不成卫所不会管?”他清楚金鸡滩在哪里,那地方比榆林城还要再往北些,几乎已经到了北戎的地界了,倒是离长子秦平生前驻守的哨所不算远,也就隔着二三十里路

那个地方并不是什么舒服的所在,如果往前三十年,朝廷还跟北戎时有战事的时节,驻守那一带的都是悍将强兵但如今太平年月,几十年没有过大战了,偶尔有些零星小冲突,死伤也不大金鸡滩的哨所,既不是互市所在,人口也少,住不好吃不好的,总被边军视为苦地方,大部分人都不乐意去会被安排过去的将士,不是没根没基,就是受人排挤,往往一去就没法调走了叫大同换防过来的边军去,倒是省了大家的力气横竖他们只能待三年而已

秦老先生奇怪的就是这一点边境再如何太平,驻守金鸡滩的官军也不是能随便离开的,更何况还是整整二十人,两个小旗的兵马临县离榆林有二三百里路,米脂离榆林也不近这二十人只因为何子煜说一声,花点银子,就能收买来?榆林卫的人,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

金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奴婢不知道,何舅爷确实是在临县遇到两位小旗大人的,说是他们正有假,就带了手下的兄弟去临县享几天福何舅爷许了他们一人二十两银子,才请动他们到米脂县来与何舅爷不太熟的那位小旗,本来是不乐意的,怕叫人知道了,要追究他们的过错与何舅爷熟识的那位好说歹说,何舅爷又加了银子,这才请动了人”

秦老先生皱起眉头,越想越觉得不对了秋、重阳已过,腊月未至,这时候年不年,节不节的,卫所放什么假?还是一放就放了二十人更何况,榆林卫的人放假之后跑去临县,也太古怪了要知道,榆林卫名义上还在秦王辖下呢,临县却是晋王的地盘就算这批官军是从大同换防去的榆林,三年之期未满,也不好擅自又跑回晋王地盘上吧?

秦老先生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只得再问金环,何子煜跟那些官军到底是如何安排的金环也只知道个大概,据说何子煜是打算带人骑马拦下秦家的马车,威逼震慑一番,把何氏连人带马车接走了事在这其,绝对没有什么放箭的说法,更没打算扮成马贼

秦老先生问完,就让虎嬷嬷把金环带了下去,又把虎伯叫来,细细再问一遍遇袭时的情形虎伯意外地细心,记性也好,把当时的情况一五一十说了,虽然没什么采,但许多细节都讲得明白,也有条理,让人听了,如同身临其境

秦老先生听完后,就一直沉吟不语里间的牛氏不明白他在苦恼什么“老爷,可是有什么不对?”秦含真则不吭声

秦老先生来到里间,对妻子道“照金环的说法,何子煜等人没打算扮成马贼,没有放箭,那箭又是如何来的呢?据墨虎所言,当时林放出的箭虽多,却没有一支射到咱们的人身上要知道,当时大家都已经乱成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