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一霸(2/3)

本行业的期刊和专业书籍都不够,那还写什么论文?

像是杨锐的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顶着杨锐偌大的名头,最后加上基建费用,也就拿到了6万元的经费,去掉一应开支,8名研究员一年的科研经费,也就是两三千元,绝对不过5元的水平。

作为一间毫无积累的实验室,这点钱确实是做不出什么东西来的,买一台高倍数的显微镜就可以吃稀饭了。

而普通的区级实验室,连这笔钱的十分之一都不一定拿到,也就是顶着一个牌子过活罢了。

如《畜牧兽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中国畜牧兽医》这样的领域内顶端的实验室,对这样的区级实验室自然是敬而远之的,即使有一两篇论文符合他们的录取标准,郑袖等人的做法,也是要驳回的。

国外期刊其实也是一样的,你想建立口碑,要任务就是区分阶级。

市级实验室就是中国研究机构的最底层阶级。

然而,杨锐却是中国研究员中的最高阶级。

这一点,普通的学术官僚,或者公务人员是无从了解的,可圈子内的专业人士,是没有一个不知道的。

杨锐配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的组合,也就变成了一个难解的问题。

看论文质量来决定,说起来好像很有道理。

判断论文质量却是一件很令人挠头的问题。

显而易见的糟糕论文和显而易见的优质论文,都不会令人挠头,然而,大部分的论文,其实都是偏于中庸的。

或者说,论文里的数据存疑,论点和论据存疑,论文结论缺乏说服力什么的,始终是个常见现象。

三名同行评审,两人赞同一人反对的情况,更是频频出现。

这对普通论文都不会影响什么。可是,当论文备受瞩目的时候,编辑们的压力就大了。

编辑本身是不懂学术的,但他们是最终决定论文能不能刊登的人,如此一来,所谓中庸的维度就变的更宽了。

张向苗对这个问题最是敏感,茶喝到半半,颇为苦恼的道:“杨锐可不是个好说话的,你们想想他之前干过的事,我听说海淀区的副区长都被他给整下去了,还是吕家的人。”

“道听途说吧。”郑袖不是特别在意这些官场秘史。

张向苗知道他的性格,只问道:“你们猜我最怕什么?”

“怕什么?”

“我怕杨锐拿了我们往期的论文,和他的论文比。”张向苗的语气冷冷的道:“他要是再写一篇评论的话,我们非得吃挂落不可。

孔新德和郑袖都是倒吸一口凉气。

期刊社是做学术的,但也不完全是以学术做判断依据的,世界上能做到此点的期刊大约是没有的。

而在8年代的中国,全以学术做判断依据的期刊社更是活不下来,有人请托是最常见的情况,贿赂又或者明买版面的行为也不在少数,总而言之,学校和研究所里有的学术不端,期刊社里也有。

好一点的期刊社,也就是保证自家期刊的大部分论文在水准线以上罢了,就是这样,还要面临本身能力不足,或者同行评审的学者被买通的情况。

因此,任何一家期刊社的往期论文,都可以用良莠不齐来形容,只是良莠不齐的上下线的问题罢了。

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期刊领域公开的秘密,甚至连秘密都算不得。

但是,它同样是皇帝的新衣,哪家的透明外套要是被揭开了,顷刻间就是一场雷霆暴雨。

孔新德微微摇头,道:“他不敢吧,这得得罪多少人?”

“能得罪多少人,也就是得罪咱们几个期刊社而已,他怕什么。”张向苗缓缓的道:“杨锐的论文都是表在国外的,他根本不用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