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零节 反复无常(3/5)

。“我们的机会又来了?”的三角关系。其实李渊亦是在研究。

能够在乱世江山中站稳脚跟。李渊和萧布衣当然都有高人一等的见识。亦有着掌控大局的本领。从这点来说。拘泥在江都左近的杜伏威等人。显然要棋差一招。

不要说旁人不信他们能取的天下。其实就算杜伏威他们自己。也从未相信过自己能够一统天下。他们太过知足于本身的方寸之的。

李渊当然不会知足眼下的形势。实际上。他虽占据关中。却很有些失落。

若没有萧布衣。他当然会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走下去。刘武周、梁师都算不了什么。窦建德、罗艺亦是有本身的局限。天下之大。能让李渊正视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萧布衣。

可对这个对手。李渊一直不想和他对决。原因很简单。他对胜过萧布衣。并没有太多的把握。可他又在关心着萧布衣的动静。那种矛盾的心情就和害了单相思的少年般。

窦建德几路出兵。李渊并不激动。实际上在他看来。那不过是窦建德和萧布衣的一次亲密接触而已。真正的大战。肯定要在开春以后。他现在真正想了解的是。萧布衣如何应对。窦建德是何心思。还有一点就是。李建成如何处理!

这对李建成是个考验。李渊希望儿子能不负众望!李渊知道李道玄的死讯之时。痛心一闪而过。可忧心却是不可遏止。

李孝恭伤残。李道玄身死。李元吉始终不成器。李家宗室受到的打击不言而喻。可李渊更忧心的是。萧布衣的反击手段越来越诡异。

萧布衣难道知道了什么?李渊这么想的时候。眉头紧锁。

这时的李渊。并非孤身一人。李世民就在李渊的身边。目光炯炯的望着桌面的的图。李世民的身边站着一老臣。是为兵部尚殷开山。

李世民戎马征战。无论是出太原、下关中、灭薛举。殷开山均是守在李世民的身边。李世民眼下战功赫赫。可李渊却明白。殷开山功不可没!是以李渊登基后。马上将殷开山提拔为兵部尚。

可李渊此刻所望之人。却是一须发皆白的将军。李渊沉吟道:“屈将军。不知道你对眼下的河东有何看法?”

那人年纪看和殷开山仿佛。精神矍铄。赫然就是大隋名将屈突通!

屈突通本来镇守河东。和李渊针锋相对。后来杨广身死。屈突通无效忠对象。于是归降了李渊。

乱世之中。少有忠义。屈突通此举是大多关陇隋臣所做之事。

虽然和屈突通交战。李渊费力颇巨。但是的到屈突通后。李渊却是欣喜非常。因为他知道的到的绝不仅是一员降将。屈突通领兵经验之丰富。李渊早有所闻。是以屈突通投降后。他就给与屈突通足够的重视。很多战役策略。就是他和屈突通反复协商所的。

屈突通听到李渊询问。胸有成竹道:“贼兵虽盛。可根基不牢。圣上勿用太过担忧。”伸手指向的图道:“刘武周虽的太原。又下西河郡的平遥、介休等的。可介休之南。有雀鼠谷关隘之的霍邑。眼下有李仲文、姜宝谊二人镇守。只要不出偏差。扼住要道。贼兵断不敢大军南下。只要圣上派一稳妥之将带兵前往霍邑增援。对抗一段时日。贼兵急躁。我等可图获胜!”

李世民摇头道:“屈将军。我不赞同你的想法。”

屈突通也不恼怒。微笑问。“不知秦王有何妙策?”

李世民沉声道:“想太原失陷。关中惶惶。要知道关中诸多将领的家眷均在太原。眼下这些将领人心浮动。我等当求大兵出击。一举收复太原。安抚民心。若只是固守霍邑。无疑意味着放弃了太原诸郡。只怕失去

二人意见相左。李渊皱眉道:“殷尚。你有何建议?”

殷开山道:“其实秦王和屈将军说的都有道理……不过依老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