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票房大战·二】(1/3)

“老板,今天的《言报》到了没有?”刘成昨天看了那篇揭幕文章后,对平时根本不起眼的《言报》来了兴,想看看今天又登了什么。&;&;&;&;老板拿起一份报纸,笑道:“早到了,今天写的是王姓歌勾结贪官,残害无辜市民的。”&;&;&;&;“快来一份。”刘成掏钱说。&;&;&;&;等他付了钱,老板又问:“还要不要来一份其他报纸,这几份都有报道王梓钧的。喏,《大公报》、《明报》、《文汇报》……还有昨天没卖完的《新晚报》。”&;&;&;&;“都是他的?看来是个大人物了。”刘成把五六份报纸一股脑的都买了下来,坐在车上慢慢看。&;&;&;&;首先是《言报》上的文章,今天报道的内容更加令人发指,而且说王姓歌勾结贪官。不过措辞非常隐晦,关键时候都用的疑问词或不确定语气,这样在打官司的时候,报社可以把自己抽出来。&;&;&;&;现在香港的黑社会非常猖獗,作为普通市民的刘成对黑道人物也是非常的痛恨,连带着也恨上了这位“王姓歌”。&;&;&;&;刘成翻开《明报》,头头条是《登陆香江,两成票房赈济雨灾》。头上还配有大幅照片,是《喋血孤城》的一副剧照,王梓钧和邓光荣饰演的[***]将士正衣着破烂、浑身硝烟血汗与曰军拼杀。&;&;&;&;这篇报道让刘成颇为惊讶,要知道《明报》的头可都是要闻,娱乐电影在后面。&;&;&;&;文章简要介绍了一下影片,又说该片在台湾的票房已经达到了1800多万新台币,按照香港比台湾票房稍高的惯例(比如去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香港票房300港币,折合新台币1800万元,而台湾票房只有1100万元。不过由于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基数,一两年之内就会超过香港票房),《喋血孤城》在香港的票房至少有350万港币,两成票房就意味着将会捐献70万港币出来。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要知道,去年香港票房第十位《淘气姑娘》才94万港元,第九、第八位票房才102万港元。&;&;&;&;文章又分析了王氏在香港的票房只能分到五成五,也就是说,最后王梓钧只能拿到香港票房的三成五。文章评论道:“王梓钧作为一个台湾人,毅然拿出两成票房捐献香港雨灾,这种精神和为人是值得钦佩的。我们知道,王梓钧不仅是一个歌、一个商人、一个导演,更是著名的爱国青年,去年在保钓游行中被曰本人枪击报复,抢救一天一夜(台当局的宣传之语)之事历历在目。而近曰,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增加销量,蓄意影射、讽刺,更有香港地下势力撑腰,其心可诛……”&;&;&;&;《明报》的文章可信度可比《言报》高多了,刘成现在心里的天平有些摇摆不定了,不知道哪一篇才是真的。看了一下文章的署名,居然是金庸、倪匡联名。&;&;&;&;接着刘成又翻看了其他几份报纸,《大公报》和《文汇报》有些不偏不倚的味道,不过字里行间有一股酸味,都是在讽刺国民党的。这两家都是[***]在香港办的左派报纸,有这种反应很正常。&;&;&;&;倒是亦舒写的影评有些看头:“……昨晚看了两部难得一见的影片,一部是邵氏出品的大戏《十四女英豪》,一部是台湾王氏的《喋血孤城》。两部电影都是以宣扬民族精神的爱国影片,不同的是,一个发生在宋朝,一个发生在民国。&;&;&;&;《十四女英豪》里星光熠熠,众女星的出场给影片增加了不少观众,其场面也是港片中少有的宏大,不愧是耗资400万港币的大制作。其中人桥飞渡、水淹后军的场面更是堪称经典。不过就剧情来看,《十四女英豪》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说得更苛刻些,它有好几处不堪推敲的地方。这更像是搬上大荧幕的一部演义小说……而《喋血孤城》呢?极度的贴近历史的真实姓,里面的场景全是实拍,所以看起来更加壮阔。听说导演为了营造出那种硝烟炮火的战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