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再遇丽君】(1/3)

“老板,我们下一部戏拍什么?”白沐阳踌躇满志地问,这与当初王梓钧刚到公司时,他的灰心沮丧截然不同。&;&;&;&;王梓钧道:“回头我给你一个剧本,咱们慢慢拍吧。公司现在人不多,最重要的是还要招两个好导演进来,不然整个公司不可能我一个导演撑着。”&;&;&;&;好的导演哪有那么好找?真正的好导演又怎么加入王氏这个二流靠上的电影公司。&;&;&;&;白沐阳放下这个难题,好奇地问,“老板你下个剧本准备拍什么?还是战争片?”&;&;&;&;现在岛内掀起了战争片的风潮,已经有好几个公司在筹备战争戏了。&;&;&;&;王梓钧摇摇头说:“还没想好,不过肯定不会是战争戏。”&;&;&;&;今年是台湾电影井喷式发展的一年,虽然精品电影不多,但能卖钱的却兴起了一批。根据资料里的统计,1972年台湾影片海外总销数超过一百五十部,外销地区多达五十三个,总收入超过四亿元,打破了历年来的外销纪录。&;&;&;&;要知道几年前台湾本土的电影院还要靠外片来上映!&;&;&;&;如今虽然有《喋血孤城》横插一杠,但对其他影片的影响并不太大,因为六月份还真没什么好电影。许多公司大都会等到七月学生放暑假之后,才开始陆续将自家的精品上映。虽说此时还没有暑期档这个称呼,但人们的想法却是差不多的。&;&;&;&;今年李翰祥回老东家邵氏拍摄骗术和风月片,而嘉禾则是携李小龙的《精武门》大杀四方,这两个才是王氏电影公司真正的对。&;&;&;&;未来的一年内,将是战争片、骗术风月片和武打动作片的天下,王梓钧不想去趟任何一趟浑水,跟风没意思。&;&;&;&;“老白,帮我约一下郑元,就是那天来参加我们首映式的记者。”想了下,王梓钧说道。&;&;&;&;“约他?”白沐阳没弄懂王梓钧的意思,不过还是跑去打电话去了。&;&;&;&;现在《喋血孤城》还在热映,王梓钧倒是不急着筹划下一部片子,而是将经历放在了创办时尚娱乐杂志上面。&;&;&;&;做娱乐杂志,可不能随便招几个文科学生,编几篇文章就行,必须要对当下娱乐时尚比较了解的熟。&;&;&;&;王梓钧对现在的媒体还真不怎么熟,他首先想到《中国时报》的郑元,这个开着船首先在钓鱼岛上插旗的记者。以他现在的身份,想必会认识一些人吧。&;&;&;&;……富豪酒店的歌厅之中。&;&;&;&;郑元正一边品着咖啡,一边合着节拍敲打桌子。&;&;&;&;王梓钧匆匆地走过来,满面笑容地说:“哎呀,郑记者,让您久等了。”&;&;&;&;“没关系,是我习惯早到而已。”郑元和他握说道。&;&;&;&;眼前这个男人已经快五十了,文质彬彬,很难想象他居然有勇气驾着船上钓鱼岛。不过对于这种人,王梓钧还是心存敬意的。&;&;&;&;郑元对王梓钧的印象也很好,当初王梓钧游行中枪后,第一篇在《中国时报》上的表扬文章,就是他亲自艹刀的。&;&;&;&;那天的首映式,郑元也在受邀请之列,观影之后颇受震动。此时和王梓钧面对面坐在一起,不禁夸赞道:“王老板真是奇才,能将那场战役神乎其神地再现于世人眼前,是我平生所仅见。”&;&;&;&;“郑记者谬赞了,叫我梓钧便可。”王梓钧谦虚道。&;&;&;&;“那我就托大了,叫你一声老弟。”郑元问道,“郑某我是个直人,王老弟今天找我来有什么事吗?”&;&;&;&;“是这样的。”王梓钧问道:“郑大记者想必听说过《良友》画报。”&;&;&;&;“知道啊,”郑元笑道,“这画报的年龄比我还要大一岁呢。”&;&;&;&;良友画报1926年创刊,采取当时最先进的照相制术印刷,创刊号以影星胡蝶为封面。首印的3000册两三天就卖完,然后又连续加印,直卖了7000本,这在当时是非常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