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死两重天(2)(2/3)

一般的人物说将出来,确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该死,说漏嘴了!一听李弘如此推崇此言,李显先是一愣,而后突然醒悟过来,自己这是剽窃了后世一把,不由地便是一阵汗颜,赶紧逊谢道:“太子哥哥过誉了,臣弟惭愧,惭愧。”

李贤显然也没想到自己这个一向平庸无比的弟弟居然能说出如此有哲理的话来,眉毛一扬,张了张嘴,似欲出言讥讽一番,可话到了嘴边,这才发现竟无从辩驳起,不得不停住了口,甩了甩大袖子,沉着脸,不再理会李弘哥俩个的相谈甚欢。

“改之,改之,加勉,加勉……”李贤倒是安静了下来,可被乳母抱在怀中的李旭轮却就此兴奋了起来,手脚乱挥乱舞地嚷嚷了起来,那副得意的小样子登时便逗得哥几个全都哈哈大笑了起来,大殿中原本剑拔弩张般的沉闷气氛也就此消散了开去。

“尔等……”一众皇子们笑声着实大了些,正在后殿堂口团团乱转的李治立马被惊动了,回头一看诸子笑得开心无比,心中疑云大起,张嘴便要问个究竟,可还没等他将话说完,就见一名宫女从后殿冲了出来,口中还一迭声地嚷嚷着:“生了,生了,恭喜陛下得一公主,母女平安。”

“啊……”李治猛然回过身去,又惊又喜地看着那名气喘吁吁的小宫女,嘴张得老大,呆愣了良久之后,突地哈哈大笑了起来道:“好,平安好,既是母女平安,朕便封小公主为太平公主,朕要大赦天下,来人,拟旨,快,拟旨!”

“恭喜父皇。”

“贺喜父皇。”

三位皇子一听自己多了个妹妹,全都来了精神,再一看自家父亲如此欢喜,自是不敢怠慢,纷纷凑上前去,齐声出言道贺不已。

拟旨?为何如此急的要大赦天下?哦,是了,原来如此!李显虽也跟着几位哥哥拥上去称贺,可心里头却比两位哥哥多拐了道弯,略一思索,已猜出了自家父皇此举的用心何在——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人,这人正是中书侍郎上官仪。

上官仪,陕县人,生于江都,其父上官弘曾任江都宫副监,后死于宇文化及之乱,上官仪年幼,藏匿获免,渐长后,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上官仪被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杨仁恭看重,举荐赴京师长安参加科考。上官仪以“对求贤策”、“对用刑宽猛策”二策中进士,诏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高宗即位后,于显庆元年(公元六五六年)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显庆四年(公元六六零年)被任命为都讲令侍讲,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龙朔二年(公元六六二年)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

上官仪才华出众,个性刚直敢谏,麟德元年八月,趁武后有孕在身,于宫中静养之际,上官仪秘密上书高宗李治,言及武后专权,于国不利,当废之,高宗深以为然,密令上官仪拟招,准备废后,怎奈事机不密,为宫中宦官密告,武后获知此事,勃然大怒,绕过高宗,巧借名目将上官仪全家擒拿归案,三审已过,就待开春之后,便要全家抄斩了。

高宗李治生性虽懦弱,却并非不明事理之人,对于抄斩上官仪满门之事,李治并不赞同,只是惧内之下,并不敢公然为上官仪脱罪,此番之所以急着趁武后生女之际下诏大赦天下,正是打算借此机会,为上官仪一家谋一条生路。

因着年岁的缘故,此时的李显与上官仪之间并无太多的交集,只是每年岁末高宗大宴群臣时见过几面,然则对于上官仪的诗作却是没少拜读,对其人的风采也颇为赞赏,对其冤死之情更是颇多怜悯,前世那会儿,李显第二次登基后所下诏的第一件平反案便是为上官仪翻案,追封其为中书令,“往事”如今依旧历历在目,而今有了这么一个能亲自出手搭救上官仪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