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西凉人事安排(1/4)

关羽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与他个人的努力自然分不开但也多赖于手下的这批人才,譬如张辽、陈宫、高顺、李严、周仓等,如果没有这么一批人肯为他卖命,关羽很难这么快崛起,能在众诸侯中脱颖而出人才是个关键,当然这么多人才能够发挥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关羽正确的用人观,关羽真正的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量才所用、唯才是举,将有用的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便能充分发挥作用,反之则不仅耽误人才还要贻误事业,所以人才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考量一个决策者尤其是一个领导者素质高下的标准,在熟悉的军事领域用人选人关羽还是相当准确的,毕竟这是他熟悉的领域,他知道什么样的将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之上,不过对于这不甚了解的政务和经济领域,他确实知之有限。

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胜任这样的重任,既忠于自己又懂得发展经济振兴西凉,关羽反复琢磨着对手下这些人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过滤,他还征求一些人的意见尤其是马腾等人,马腾作为这么多年有着军旅生涯的军阀,在这方面也有着不少经验,他也是同样熟悉西凉事务的老人,对于这个地方十分了解,关羽邀请马腾边喝酒边聊一些西凉的人和事,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目的,什么目的呢?那就是想通过马腾挖掘一下西凉本地的人才,也就是挖掘一下本土的草根人才,这也属于一种提拔人才的形式,当然这也属于不拘一格降人才,关羽不想有能力的人才埋没人间,他也想寻找到一些草根人才也希望这样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结呢?这也许跟关羽的出身有关系因为他曾经也是一个草根甚至连草根都不如的**丝,曾经的他也是一贫如洗过着艰苦的日子,能有今日实属不易。作为布衣出身之人他深知出头太不容易了,所以现在的他极力推进这种人才成长机制目的只有一个让那些怀才不遇之人能有出头之日,让那些布衣之人能有机会晋级。

不过通过与马腾攀谈,关羽的这一目的并未达到。现在的他急需文官来打理西凉,不过作为武将云集的西凉对于文官还是短板,这也是西凉目前急缺的,所以关羽在这里并未找到合适的人选,既然本土没有产生的人才就只能从自己的阵营中来选拨了,关羽经过认真琢磨再三考虑决定让这三人来担当此重任,哪三人呢?一是毒士贾诩;二是大将张辽;三是结拜兄弟张既;四是也是关羽后来附加的人选杨秋;这四人都是关羽经过几番思考反复推敲最终确定的。

为什么最终敲定这四个人呢?这有关羽的考量,先说毒士贾诩吧,贾诩这次被关羽留在了西凉,贾诩那不是一般的人物可以称得上算无遗策足智多谋啊!曾经为曹操屡献奇计。贾诩善于出毒计妙计,就是说他的计策十分的毒辣这在三国甚至历史上都十分的有名,因此他也被贯以“毒士”的称号,虽然计策毒辣但贾诩对于一些人和事看的还是十分透彻的,他同样也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善于角色的转变,姑且说他混的明白吧,很多时候他喜欢明哲保身,正因为如此他的寿禄也是众谋士中最长久的,但不管怎么说贾诩是个人才而且是大有可为可塑的人才。

为什么要选择贾诩留在西凉呢?这也有关羽深刻的考量,一来贾诩是西凉人出生在西凉,对于西凉的风土人情和事务比较熟悉。因为是本地人熟悉本地事务,做起事来自然得心应手,容易开展工作;二是贾诩作为一个谋士头脑灵活、谋略过人,不但善于出谋划策,而且他主张抚国安民休养生息,对于地区建设最适合不过了。如果让他施政自然会大大促进社会进步;第三贾诩作为一个新人刚刚投靠关羽不久,当然贾诩也是刚出道不久,将他放在这样一个岗位上历练,对于他能力的塑造大有裨益,这也是给人才一个成长锻炼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现实中不断的锻炼历练担当有了一番阅历和经验才能担当重任,将贾诩放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