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 处暑之役(2/3)

、后勤都受到极大影响。于是西路军的任务也就很明确了,尽快占领河南黄河沿岸城镇,威逼开封的清军,让他们不敢轻易出城,确保黄河安全。

西路军的进展也不错,已经攻占归德府,清军连忙收缩防线,不敢与太平军野战,集中兵力防守大型城镇要隘。由于李鸿章、袁甲三等人抽调精锐兵力北上,清军江淮黄河防线几乎是一触即溃,林凤祥两路大军进展非常顺利。

得到南路军的消息后,李秀成松了口气,看来不出意外的话,三个月之内便可光复山东、河南两省了。处理完临邑的一些事务后,全军在临邑休整三天,李秀成便率领大军继续南下朝着济南府攻掠前进。

李秀成和林凤祥两路大军南北对进的时候,满清京城方面确是一片愁苦,太平军出人意料的全歼了洋人登岸大军,没有出现他们希望看到的两败俱伤局面,京城外东北南三面依旧被太平军三座大营牢牢围住,两万太平军野战军加上太平军在津塘地区鼓动新招募的万余乡兵民壮(很多是原来的地方团练整编),将京城三个方向围了个水泄不通。

太平军这一手非常狠辣,他们只是围住京城却不攻打,满清十几万兵马驻守京城,每天的粮草消耗都是个天数字,由于他们占据了津塘运河,各地粮草无法运达京城,仅靠西面从宣化、大同等地筹措关外、山陕等地运来的粮食可谓是杯水车薪。

李鸿章、袁甲三等官吏都清楚太平军这是以逸待劳之策,只等着满清为了守住京城耗尽最后一点精力和鲜血,然后京城还是会因为粮荒而不占自溃,到时候太平军席卷北方诸省就不费吹灰之力了。他们也几次上书请求朝廷太后和小皇帝迁都或是西巡,躲避太平军的锋芒,就算日后退守关外也有余裕。

但满清贵胄们可不同意,他们在京城久居,家产根基都在京城,若是朝廷弃守京城,那他们的身家可都白白丢给太平军了,况且京城坐拥十余万兵马,只是被区区三万毛围困便不战而逃,岂不让人笑话?若朝廷失了京城,还拿什么威严号令天下?

两派人于是争执不休,天天上朝都是打嘴皮官司,然后互相弹劾,李鸿章、袁甲三、彭玉麟等人的建议被批得体无完肤,最后西太后只得同意主流意见,派出大队兵马强攻太平军大营,并多派兵马保护宣大这条西路粮道,继续固守京城。

其实西太后何尝不知道那位西王玩的是哪一手,历史上满清就是这样绞杀太平军的,江南、江北两座大营一直围困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虽然有几次两座大营都被太平军攻克,但不久满清军队又复建两座大营,导致太平军用一隅的人力物力和满清全国的人力物力拼消耗,结果江南的精华被消耗完之后,太平天国也就此败亡。

而现在西王只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让满清尝到了这种慢慢被绞死的滋味,北京城是守是弃,也变成了满清朝廷头痛的问题,历史上天京粮荒变成了京城粮荒,两座都城都是军民众多,粮食消耗极大,但也都是不能轻言放弃的地方。

这天傍晚,清军大队出城攻打太平军南苑大营,双方恶战一夜,这一次满清可是下了血本,僧格林沁、李鸿章等人始终带着督战队在后面死死督战,光是倒在督战队倒下的清军兵将就不下三千人,但最后清军还是无法攻破太平军严密守御的南苑大营。

太平军的线膛火枪和缴获的英军阿姆斯特朗火炮还有营前密密麻麻的地雷阵成了清军的噩梦,不到三公里的正面宽度上,清军遗尸上万具,但还是拼死冲杀。但太平军好不吝啬枪弹,他们缴获了英法联军的军需物资之后,得到了极大的补充,枪弹都极为充足,甚至有的士兵一支枪管打红了,马上换一支枪继续开火。

天亮之后,清军最终不支退去,营前的开阔地上,只见尸体遍地,血流成河,不少清军兵将呆呆的站在尸山血海之中抱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