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一章 势如破竹(2/3)

就攻城略地的情况发生。

清军此刻在直隶等地的兵力非常弱小,开战前大多都被抽调一空,前往京城或大沽等地和洋人鏖战,地方上一片空虚。张锦文这一闹一宣传,让各地的富商大户们纷纷作壁上观,不再支持满清政府,没有了富商大户们的钱粮和团练支持,清军就失去了爪牙。就连沧州这等大城都是当地的团练杀掉县官之后,主动开城投降的。

沧州民风好武,又有许多信奉真主的教民,原本和太平天国信奉的基督教是死敌,但自从广西那边发生过真主教民拼死抵抗之后,太平军后来在进军之前都非常注意教义平等、信仰自由等政策的宣传。在打沧州之前,李秀成就派了军中数十名信奉真主的士兵南下宣传,因此沧州的教民们不但帮助太平军还在太平军士兵的鼓动下主动击杀县官,开城投降。

进入沧州之后,太平军主动保护各处清真庙宇,并且尊重教民不食猪肉的习俗,其实在太平军中,信奉真主的士兵早就得到了这种尊重,军中办有清真食品,解决饮食习俗问题。是以,沧州教民们见太平军果然尊重教义而且信仰自由,还废除了满清的苛捐杂税,自然拥戴起来。

这个时候萧云贵和洪韵儿多年来坚持的政策体现出来了好处,一则就是保护私产,不像历史上太平军那样彻底的均贫富,将富商大户逼到朝廷那边去,而是利用发展工商业,大力发展生产,将一部分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工业人口,减少土地矛盾,同时赎买土地、收缴官府、贪官污吏和一些罪大恶极的大户土地来分给平民百姓,算是减缓了社会矛盾。这个时候将这招用在人口密度没有南方大的北方,自然也是手到擒来的。更何况太平军击败了洋人,大涨国人信心,也宣示了太平军的赫赫武功,所以才有此效果。

第二就是坚持信仰自由,早在西王长沙拉拢天地会的时候,就已经允许军中信仰佛道等其他教义,西王主政天京之后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强迫他人信仰拜上帝教的这个陋规,因此儒释道及其他教派并没有受到迫害,是以就连曾国藩昔日以尊儒捍卫中华文种名义起兵之后,在后面几年这个口号都没有再打出来,更没有人响应的原因。

所以,李秀成这次南下进兵一路上非常顺利,枪弹几乎没有损失,相反沿途得到了各地民众的支持,加上太平军公平买卖,粮草、蔬菜、水果、各地特产更是络绎不绝的运到军前交易。太平军后勤军需官更是收购民间的火药、硫磺、硝石、药材等等军需物资,携带的粮弹反而比出发时更多了。

而李秀成每占领一处之后,便分出百余名士兵留守,任命当地名望极高的人物担任地方官,给出钱粮号召当地团练转成太平军的乡兵,共同守御地方,算是将太平军的乡官制度和乡兵制度在沿途所过的城镇都建立起来。只是大军南下,文官很少,这种乡官和乡兵制度只是临时而设,没有江南的那种彻底,各地陈俗陋规还是极多,但也只能得到打通和林凤祥部的陆上练习后,再派遣大批文官北上指导。

好在留下来的士兵特意挑选的都是识字较多,较为明白事理的人,相信能够处理好地方事务,暂时稳定地方局面,等待日后太平军大举北上,再行调整,到那时候有军队保证,相信太平天国的其他地方政策实施起来更有成效。

而南边的林凤祥部在西王北上之时就开始了徐州会战,这个方向上太平军投入了两个野战军的兵力,虽然消息不通,但李秀成相信林凤祥部已经占据了徐州,然后一路北上沿途还要打下兖州、泰安等大州,最有可能的便是和自己南下兵马在济南府城下会师。

于是,一路高歌猛进的李秀成部马不停蹄的南下山东,东光、阜城、景州、德州等地皆是一鼓而下,然后继续侵入山东境内,攻占陵县,大军望临邑而来。

李秀成前锋兵马达到临邑城下之时,已经是傍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