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六章 强权自由的体制(2/3)

。怎么让这些人知道,正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要告诉他们,多生孩子,多占资源,不是为了后代,是祸害后代。不是为了家族,是让家族蒙羞。”

王伯初还是担忧:“旬阳的地方武装,是张鸿远,字飞生,是本地人。曾经是杨虎臣收编地方武装,任命的旅长。与外来的客军冯玉祥不和。现在赋闲在县里。”

强霖不在意这些民军军阀。这些民军军阀好人不多,强霖喜欢北洋系军人。这些军人正义感强,正统感也强,讲究正义和道义。但是民军胡景翼、杨虎臣、郭坚所部,强抢和劫城很多。尤其是作为客军,更无约束。

北洋军系,包括冯玉祥系,军纪都很好,军官尽量进行教育。陕西北洋新军地方系统的张凤翙督军系,军纪也都很严。

强霖说:“辛亥革命中的民军,都要改编和培训,红军做的事情,就是改造民军和后来的农军。这里的民军,要坚决地收编,送到外地培训。本地的绥靖,只能是红军受过训练的国民警卫队。”

王伯初说:“看来这件事也是你的对。军事不能干预地方,并要听从地方指挥。”

强霖问:“旬阳是否有本地的学者,通佛教或者基督教的。”

王伯初说:“当然。我们陕南的学者,尤其是安康的学者,不比关中的差。当初派到日本留学的30多人中,我们陕南的也不少。就是于右任老师,井勿幕他们的同期学生。后来他们也都分道扬镳了。”

强霖说:“这就是悖论。清朝派他们学习强国之术,没有想到这些人都是辛亥革命的栋梁。不过这些人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等等学的东西,都是革命或者进化论、科学论的东西。建设家乡是不行的。”

王伯初问:“他们都很有学问,都是聪明人选送的,怎么不能建设家乡?”

强霖问:“我刚才说的梯田改森林,需要什么技术?”

王伯初无法回答。这种事情在于决策,不是技术活。

强霖继续说:“让他们建设,就会利用人力,开发山区,引入机器生产。这些人力需要更多的粮食;要更多的粮食,就需要更多的水利;要更多的水利,就需要更多的人力;要更多的人力,就需要更多的粮食。要更多的粮食,就需要更多的水利,”

王伯初说:“行了,行了,不要再说了。我明白,最好的学生,就是明白生存的道理。这种人我们也有,不过都在西安救灾呢。我们家乡现在这种人不多。”

强霖说:“好吧。我们去旬阳看看,再到安康,就是要找这样的人。或者有这些思想的人。民军后来的军阀们,都变质了。估计他们都从穷人变成了富人,也算是豪门了。”

王伯初说:“是的。这也是我看不惯这些人的原因。就说陈中谟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就是这个小军阀张鸿远,贫家出身,现在是本地豪门了。回来后带回很多财产,现在南北生意很多。”

强霖说:“这就对了。不然拿什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他们的生命意义就是这个。”

左娜、显屿、过之庄不禁叫绝,强霖的逻辑如此之强,看来确实是事实。难道真的是中国的文化的过错么?

左娜问:“我们怎么不能发展自己的逻辑呢?”

强霖说:“显然,我们的逻辑是被选择地过滤掉了。历史上我们有很多好的思想产生,或者我们没有好的思想,也能移植一些好思想来。耶稣不是西方人,是中东的,被西方移植走了。”

显屿说:“你的意思,我们选择的有问题么?”

强霖说:“是的。耶稣思想本质上是民主的,所以我们的皇帝和他们御用的皇家思想者,是不敢选择这些思想的。你看,我们历史上的保甲制度、还有里、甲制度,都是对人进行管理的。从上到下,完美无缺,如果没有天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