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九章 绥靖商洛(1/2)

南京开会讨论的时候,强霖已经到了商县。

会见了商州的头面人物。大家哈哈几句,聊起来当地的一些典故,谈起了秦汉以来的流官治理和流官制度。

强霖说:“长安是秦汉的首善之区,商县是长安东南的大门,也是京兆尹管辖之地,应该很有一些章法啊。”

说起商县,当地的大商人说:“本来没有商县,是商州的改称。属地原名,上洛县,洛水上游也,叫了千年。商州是加在各县之上的一个州名。现在州名替代了驻地的县名!”

县长杨遇春说:“还有很多县,州名成了驻地县的镇名。如永济县,本来是蒲州的属地,现在蒲州驻地成为一个镇,属于永济县。解州镇,也是州驻地成了县城所属的镇。”

商人附和道:“当然有些镇,曾经是国名!虞镇、虢镇、禹王村等等。”

民国流官的管理,也经常碰到退职州官、省官、国家大佬在乡间的事情。商县的情况不太好,商县在外为官的不少,民国退休回来的不多。无论是本地流官卸任,还是外地官员告老还商,都不愿意住在商县。大概是治安和年头实在不好。

杨县长说:“虽然商州就地改为商县,但是州府的格局还在,城郭也很大,原来的官员,后来的官员,也都聚集在商县。这就是所谓乡绅与流官共治的局面。我们县官一般是外派来此。”

所谓流官,就是外面派来的官员。“流”字,显然不是什么好词,借用流民的“流”,成为流官。大致意思也差不多,流到哪里,吃到哪里的官。

大商人说:“这是清朝的规矩,我们民国也没有改。谁当政,谁派流官。大家也都认同。这是惯例,没有什么。”

强霖笑到:“您是商人,与商州的关系,应该是很密切呀!”

商人说:“强公子说的不差,商人就是商国的遗民。差不多就在商州的商山附近。因为商人会做生意,所以做生意的后来都叫做商人。”

县长杨遇春是西北军大将张维玺的部下,当时还是北京高等师范的学生,参加了冯玉祥的西北军政干部学校。现在还30岁不到,就被张维玺派到这里为官。

强霖问:“现在的治安是靠谁来维持?民团的老总是哪位?”

杨县长说:“赵凤林旅驻在安康,这里有他的一个连,负责县政府的保卫。民团团总是唐国熙,本地士绅。今天没有来,他平时与县政府的来往不多。张维玺长官的本部,驻在河南灵宝。”

强霖明白,这是杨县长告诉自己,赵团总与西北军没有关系,是乡绅们的自己武装,不反对西北军就不错了。

强霖说:“还请杨县长告诉民团,我今天会点验民团武装,请他们尽快集合队伍吧。”

杨县长说:“我会派人通知,但是不好说他们的行动。现在他们驻在商县城南的一个寨子里面。不如请令庸自己直接上门区拜访,我让县府卫队给您的警卫营领路。”

商人和乡绅们觉得,西北军这是要收拾民团啊。大家纷纷不语。唐团总平时还是维护乡绅们的利益,虽然他的队伍中有些是土匪队伍,但是城里的民团还是不错的。

强霖看撕破了脸皮,也就不再打哑谜:“以后这里的治安,重新成立国民警卫队,是省属武装,专门负责地方的安全。民团肯定是解散,看情况给安排出路。众位乡绅的利益,还有贫民的利益,一体保护,没有分别。”

强霖说着就让杨县长他们继续聊天,安排后续的清乡事宜。自己带着县卫队的一个排,去城南去找唐团总。

唐团总倒不是脑满肠肥的样子,一副西北土著的样子。刀条脸,高高的个子,也不是很壮实。长袍马褂,有几分儒雅的样子。这个形象让强霖和过师长有些意外。

强霖说:“唐团总,我是来解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