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六章 清算范围扩大(1/2)

本来大家还想议论国子监。没有想到还没有到家,国子监通过教育部的新通令就到了。包括记者本人,报社编辑,很多都是官费留学生。如果由国家认可的话,自己的事业算是完了。大清垮台,大家都以为帐就可以黄了。

现在军政府翻老账,这算怎么回事?

于是同盟开始形成,先是报界的公费留学生们开始抨击陈桓和张恺荫,说他们是嫉妒,因为他们考不上公费生。另外八个翰林都是公费生,现在也是公职,没有办法攻击。

胡适等人在东北,他自己虽然忙,但是习性还是改不了。抽空写了一篇文章,抨击陈、张二人。

他大致的意思是:报界抨击人家嫉妒是不对的,嫉妒你占国家便宜?那大家就半斤八两,没有公道了。我们没有占便宜,我们认为自己是在为国家工作,我们为私人做工,我们开工厂生产,我们为教育服务,也是为这个国家服务。陈、张的实质,是以自己的地位为名,占在国家的立场,视我们为奴隶。他们还想把美国返回的庚子教育赔款,从我们的身上为“国家”捞回去。损私人而利国家,是很不好的作风,这是行国家掠夺的事实,是军阀作风。

陈桓和八翰林出完主意是不管的,就有教育部去应对。他们还照常进行自己的庶吉士选择,好尽快开始学术计划。

张恺荫见胡适竟然扯出来这么个“损私人利国家”概念,出乎意料。这帮大佬不好对付啊。大清学部难为的滋味,他现在尝到了。刚开始的留学生,就是西太后敢他们走的。西太后怕忍不住杀了他们,害得自己留千古骂名,死的这些文人却是千古贤名。

张恺荫苦思良久,这事情道理呢,应该还是在自己这边。毕竟是大清国家与美国商议的,留学生还是大清和民国以政府名义派出的,所以该指派谁,政府是有权利的。美国也不敢政府出资,去培训外国的私人。那算什么,苏维埃做法么?所以说是国家派出的,这个主体是明确的。留学生、美国人,都得承认。

张恺荫也算本土培养的高材生,他给报刊写道:“胡适之先生所论,有自欺欺人之感。教育部此说是否公平,诸位官费学生自可以去法院提起诉讼。国帑不是用来造反和革命的,国帑也不是你养家糊口的,国帑也不是你照顾家族的。所以,你是否正在提供有利于国家的服务,不应该由你来判断,而由国家来判断。”

胡适等人再次回击道:“你现在连个议会都没有,所谓国家不过是军队,用枪杆子说话么?你只是站在枪杆子一边的职员,有何法理代表国家?民国以来,各位军爷经常派员收取军费,何曾看见还给国家?那些收自私人厂矿的军费,是国帑还是私币?量你一个本科毕业的职员也弄不清楚这里的区别,去问问你的恩师陈公独秀。这些军费是否用在利于国家上面,也有你等判断么?”

张老帅看着报纸,自己躺着中枪,胡适一点也不给自己面子。这种人或许真的能够不谋私利地研究国防,跟他爹胡铁花真的是一样。但这个问题扯到谁代表国家来判断是否公帑用于国家,实在是不好回答。

看到胡适的质问,那些买办知识分子一片叫好声。这些人还包括:

各省官府公派出去的学生的问题;

给南方政府服务的,还害怕北方政府有机会再追索,毕竟北方是正宗继承北洋的,北洋正宗继承大清的。目前公认的。

美国使馆也在研究庚子退款的学生,是否有义务为国家服务五年这个问题。显然美国退款只是为中国培养民间人才,开启民智。没有为政府专门培训官员的意思。

但是,事实上,中国从来都是官府派出去的。给民间培养人才,大清官府这么吃力做什么。尤其目前这个建议,还包括清华早期校长周诒春在内的提议?这是一个见证人。没有办法,中国和美国开始协商往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