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舌尖上的饭馆(1/2)

1979年4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允许劳动者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有关部门对个体经济发展要予以支持,不得刁难、歧视。

黄少文还记得前世的时候,自己刚上大学的第一个月,看过一张北京报社的报道。9月份的时候,京城有一家叫“悦宾饭馆”的餐馆成为改革开放后做餐饮的第一个个体户。

根据这些,黄少文觉得老爹做饭也很好吃,所以在在8月份临走的时候,建议老爹开个饭馆的。

当时也没说什么营业执照之类的,毕竟也就是在乡下小公社搞搞。不过现在在县城开饭店了,这营业执照肯定就得办下来了。

算算时间,就是不知道悦宾饭馆早,还是自家的饭店早。

黄少文边赶车,边在心里想着:要是自家的饭店申请的营业执照早些,那自己这可就算是改变历史了。

去年九月份的时候,黄耀山给黄少文拍了个电报,问他饭馆要不要办执照。黄少文也不知道老爹是要到县城开饭馆,不过问起执照,黄少文觉得很有必要,所以就回了个:一定要。

具体什么时候办的,他就不知道了。

进了县城,已经快中午了。大街上买菜,卖菜的人基本都回家了。不过也正是这个时候,饭馆的生意是最好的。

按照老太太的指示,黄少文赶着驴车到了一片住宅区。

临街赶车到一处瓦房前,门口人来人往,进进出出。房门上挂着一张牌匾,写着几个大字。

正是黄少文建议的名字,“舌尖上的饭馆”。

黄少文觉得自己老爹的手艺,还是配得上这几个字的。所以当时黄耀山问名字叫什么好的时候,黄少文想起那部著名的纪录片,随口就说了这个名字。

虽然黄耀山没听过这个名字,但第一次听到这么形容餐馆的名字后,也觉得这个好。通俗易懂而且还很有内涵。

“奶,你们先进去,我找个地方把车放一下。”

老太太笑道:“不用,跟我来。”

三个小的下了车,飞奔一样的就跑进了院子里。黄少文跟着老太太从右边巷道进去,把驴车拴在一处棚子里,棚子里还拴着一头驴,停着一辆板车。

原来这个院子分成了前屋和后屋。做饭的时候就在前屋,后屋就留着住人。棚子里停着板车和驴子,也是黄耀山和赵丹两人回家用的。毕竟村书记要求农忙的时候,还是要回去干活的。

既然黄少文回来了,饭馆也就可以停了。

到前屋厅堂的时候,黄少文就见三四张桌子,每张都有人。总共吃饭的有九个人。老二黄少武正忙着上菜。

看见黄少文,立刻惊喜的喊道:“爹!娘!哥回来了!”

黄少文示意他先忙。掀开厨房间的布帘,探着头笑道:“爹,娘,忙着呐?”

赵丹似乎并不在意黄少文回来的消息,一边切菜一边说道:“正好,去门口把门把上的牌子翻过来,今天就不做生意了。”

黄耀山正在炒菜,也笑道:“就等你回来了。”

黄少文听了老娘的指示,唉了一声,赶紧屁颠屁颠的就到了门口。

翻过来一看,“今天休息”。

黄少文正想着老爹老娘怎么想起来弄个牌子的时候,迎面走来两人。黄少文赶紧说道:“不好意思,今天不做饭了,两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