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悲愤二人组(1/2)

建安四年(199年)一月上旬,李重手下的兵卒王大箭伤袁绍,天下震动最新章节。

袁绍退兵至界桥,与张颌合兵一处,同时审配代传军令,命令袁熙舍弃张辽,立即回援界桥。

袁熙接到军令,立即就开始撤军,命令乌唤大王蹋顿断后。

经过连日激战,蹋顿手下依然有将近一万骑兵,承担断后的责任是绰绰有余,不到三日,袁熙就率领两万五千余人退回界桥大营。

而张颌现在手中也有一万余人,再加上袁绍的残兵五千人,现在袁绍共有兵力四万五千余人。

反观李重这方面,除了在界桥盒张颌鏖战损失了一些人马,李重还真没有什么损失,到现在为止,李重还剩下两万五千人上下,不过军需物资李重却损失了不少。

曹操要比李重悲惨一些,基本上硬仗大仗都是曹操打的,所以曹操现在也只剩下两万五千人出头,二人合兵一处,兵力共计五万余人,和袁绍相比,曹操和李重二人在兵力上稍稍占据一些上风。

士气方面就不用说了,袁绍重伤,手下的兵卒自然士气低落,每天都有逃跑的兵卒。

更重要的是,袁绍现在占据的是曹操原来的大营,坚固方面就不说了,但是和界桥东侧的袁熙相聚甚远,如何相互支援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审配等人真不能保证袁熙心里怎么想的,是注重父子之情,全力救援袁绍,还是私心作祟,坐视袁绍败亡,不出兵相救,自己招揽袁绍的败兵,另立炉灶。这种可能不是没有,在权势面前,泯灭亲情的人不在少数。

还有就是青州的袁谭,他的情况也和袁熙差不多少,万一袁绍重病身死,这两兄弟如何相处都是问题。

曹操和李重的商议结果是曹操攻打袁绍的大营,李重负责堵住袁熙的援兵。

这个责任划分很不公平,谁都知道,单纯的堵住界桥,抵挡袁熙的援军肯定要轻松许多,而攻打袁绍大营肯定是个吃力不好的勾当。

但曹操也没有办法,原因很简单,李重并不是十分热衷彻底击败袁绍,现在李重就已经占据了冀州的常山郡、赵国郡、魏郡、巨鹿郡四个郡,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些土地,另外在幽州,太史慈已经攻打代郡很长时间了,并且有很大的希望攻克代郡,威胁整个幽州。

李重确实需要扩张,但扩张的速度过快也是不行的,所以只要袁绍腾不出手来骚扰自己就足够了,至于袁绍死不死,那和李重真没什么关系。

但是曹操不一样,曹操的群众基础要比李重好得多,真能一举歼灭袁绍,曹操真的能吞下青州、幽州这两个州。

至于安平国(安平郡),河间郡,清河军,渤海郡这四个郡,曹操也是有想法的,虽说合同上签订的是整个冀州和幽州都属于李重,但能把政客的合同当真吗?

曹操的心理底线是占据整个青州,再加上清河郡、渤海郡、河间郡这三个郡,这就跟平分冀州差不多了,如果不是李重“意外”的攻克了邺城,曹操还想把魏郡都收入囊中呢。

现在李重已经达到战略目标,所以打的十分的不尽心,要不是为了维持和曹操的盟友关系,李重都有撤兵的想法了。

但是曹操还没达到自己战略预想,所以曹操急、李重不急,在政客的世界里可没有什么“有爱”阿!“崇高”阿,“舍己为人”阿!这些词语,不背后捅刀子都算好的了,指望李重帮曹操火中取栗那是不可能的。

想吃肉,那就要做好挨打的准备。

不过打起来之后,李重就发现一个现象,曹操和袁绍那里真是打的热火朝天,惨不忍睹,双方都是拼死血战,可是自己和袁熙在界桥上的交战就有些……儿戏了。

拿出五分力气的李重居然也挡住了袁熙的援军,李重纳闷之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