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九二章 私盐买卖(2/3)

处作坊可晾晒不出。”

许贯忠瞥了老者一眼,话语温和却表明强硬态度:“买家决定买,卖家只论卖,打探货物源头是禁忌。再说了,许某都不知道海盐到底从哪里来。”

“许兄说的是,我们是来做生意的。”房学度严厉地看着身边几人,随即又看向许贯忠,直奔主题。

“不知这批盐的价格?”

“这个回到村店详谈。”许贯忠笑着点头,却是有些迟疑,接着满脸严肃地表态:“只是先等验完货。水泊梁山与贵山寨做买卖,绝对童叟无欺。”

接下来,他没给河东队伍反应的机会,吩咐船员处理好几袋盐,继续带房学度等人离开了船舱。

接连去了几艘船,在摆满麻袋的船舱里从各个方位抽出麻袋查看,美其名曰验货,确保无差错,实际上是争取时间,让石秀和朱贵完成渗透任务。

若非不是房学度说相信梁山诚意,为盟友之类的好话。许贯忠真的会带他们到仓库里面去看一看。

大半个时辰后,众人才返回村店。

北山酒楼后院,两个山头重要人物齐聚,洽谈合作。

“众所周知,我大宋食盐主要分为海盐和矿盐,其中又根据色泽和粗细分为几个品级,价格也有波动。汴梁城的蔡京老匹夫更是提倡严厉打击私盐……”

房学度显然在来济州之前就做足了功课,捧着茶杯,夸夸而谈大宋朝廷盐铁暴利和管控等等事项,微胖的脸上笃定满满,又有一种我很懂的意思。

在场众人董澄和几个先生不会打断。

许贯忠和石勇,李小二等人满脸微笑,也不会打断客人。脸上洋溢着一股自信,有盐就代表有底气。

由于饮食结构和劳动强度的原因,普通百姓的食盐消费量大大超过后世。一般按照宋元的数据,人均每年食盐消费量在5千克左右,相当于每天15克。宋朝目前人口大约占一个亿,照此计算。

全国食盐消费量为50万吨,或6000万斗。然而,宋朝的产盐量远远无法满足。各个州城府县到处都缺盐,百姓们只能精打细算节省。正是市场有需要,所以才会滋生出许多私盐贩子。从西夏或者辽国走私贩卖,光是晁家庄就不下二十余人。

冒着杀头也要干,只因这个行当乃是暴利。

草头大王田虎知晓行情,所以心动,派来使节团。

而作为兜售私盐一方,又如何没有事先调查过?许贯忠,石勇等人底气就来源于此,毕竟自家海盐品质这么好,批发价又非常低廉,不愁没销路。

房学度说完官盐暴利后,有了对比,直戳重点:“许兄,虽然说极品清盐多是供应给王公贵族,一斤卖到八九十文甚至百文以上,但是百姓承担不起。可不得不承认,梁山的海盐色泽晶莹,品质极佳,难就难在这儿。成也极品,败也极品。”

说到最后,这位田虎手下头号军师神情有些复杂,望着桌上半袋雪末似的海盐,惋惜的摇头叹气。

这倒不是他故意煽情。

大宋食盐不便宜,贵,凸显在两个方面。

一个无论是晾晒海盐还是过滤矿盐,成本很高。另一个要算上运输成本,加上产量有限,盐价居高不下。

含杂质较多的盐一斤二十文左右,品相越高价格越贵。就如他说的供给王工贵族一斤百文以上。

可梁山提供的海盐品质太好了,那价格?

房学度正是考虑到这点脸上的愁容才不减。自家大王田虎没那个眼界,他却是知道私下里贩盐不仅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也是一种安抚民心的手段。

“哦,不知先生此话怎讲?”许贯忠看出对方的迟疑也猜到一二,心中跟明镜似的却佯装满脸疑惑。

房学度没有绕弯子,实话实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